诗人与AI同题PK一半古诗是人工智能“写”的你能找出破绽吗?_作品_都是
从诗作内容来看,AI的确可以较好地解析出题目含义,并创作出一首格律准确、用词古雅、意思相对完全的作品,不少作品还有着不错的意境。如果不是创作和研究古诗的行家,乍一眼看,机器作品和真人作品的确难以区分。以这三组作品为例:
《午后》
三秋桂子满楼风,花气袭来西复东。
为辨余喷鼻香深与浅,小斋坐到夕阳红。
《午后》
午后钟声过石桥,好风吹雨打芭蕉。
小窗睡起无人到,独倚阑干看晚潮。
《水乡即景》
秋思漾漾入帘栊,何处飘来不定风。
老妪静看船上客,间闻隔水唤髫童。
《水乡即景》
水乡山色远相连,回顾江南二十年。
今日故宅归未得,东风吹落钓鱼船。
《垂丝海棠》
闲饮东风意自娇,醉中轻折小蛮腰。
天然一抹胭脂色,何必喷鼻香家着意调。
《垂丝海棠》
海棠花下一枝红,杨柳青青映晚风。
芳草池塘春水阔,夕阳烟树暮云空。
每组第一首均为诗词专家作品,作者分别为刘鲁宁、黄福海、邓婉莹,第二首则为AI作品。三组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58.23%、73.63%、71.43%。
只管每首诗看起来各有千秋,但有些读者在仔细阅读后,却创造了AI的马脚。网友“Kasuka” 认为,《午后》中“独倚阑干看晚潮”明显不是凡人所为,“我想象了一下作者在窗子里,看表面有石桥,末了又来个晚潮。海景房还是江景房吗?小桥流水不会涨潮吧。”《垂丝海棠》中,AI所作也有跑题嫌疑。川大读中文的小姜险些都猜对,在他看来,AI诗还是比较好分辨的,“险些都是集成的诗句,像独倚阑干、归来得等,但能做到这个份上还是很恐怖的。”
在答题时,不少受访者都将词句的“意境”作为判断标准。墨客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绪最易打动人心。反不雅观AI,不少由高频词堆砌出的诗句,随意马虎缺少一以贯之的情绪。
实在,墨客们拿来和AI比较的,都是传统题目里中规中矩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让”着机器。题目越大略、越传统,AI作诗越有上风。写《寒闺怨》,AI乃至可以在投票中险胜白居易。上海诗词学会理事邓婉莹原来打算用《探友遇雨戏题》来与AI比试,但几次试验后,AI都难以给出切题的作品,更不要说反响当代生活的诗题。而同一个题目让AI反复创作,结果都是同类元素的重新拼贴组合,让墨客和AI同题创作两首,哪首诗是AI作的便一览无余。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