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人生第二个IPO华大年夜智造开盘市值400亿_成本_医疗
投资界9月9日,华大智造今日成功上岸科创板,这次IPO发行价为87.18元/股,开盘一度涨超22% ,对应市值超400亿。
华大智造背后的掌舵者,正是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出生于1954年的汪建,一位地隧道道的湖南人,从前在湖南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本硕学习,此后赴美国留学,开始深入打仗基因科研。学成返国后,汪建一手创立了华大集团。期间,汪建愈发意识到基因测序仪的主要性,终极华大智造应运而生,补充了国产基因测序仪的空缺。
华大智造董事长汪建致辞
作为华大智造背后的主要投资方之一,IDG成本早在2018年就开始打仗这个项目。经由长期的跟踪,直到2020年,IDG成本领投了华大智造10亿美元的B轮融资,一起陪伴。随着华大智造成功IPO,IDG成本的医疗投资版图也次第展开——博雅辑因、诺思格、冰洲石、康立明生物、臻格生物、汇禾医疗、元心科技、科伦博泰、天泽云泰、先为达生物、微脉医疗、思派网络等……而每一个案例背后,彷佛都有着犹如华大智造般从0到1的陪伴发展故事。
68岁湖南人创业
继华大基因后,第二个IPO来了
华大智造的故事,要从一位湖南科学家提及。
1954年,汪建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从前毕业于沅陵一中,22岁那年,他进入湖南医学院学习,也便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前身。1979年,成绩精良的汪建提前一年毕业并顺利留校任教。后来,汪建得到了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资格,拿到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在1988年来到美国后,他先后在3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正是在这期间,汪建开始深入打仗基因科技。
1994年,汪建返国开始创业。1999年9月,他主导创建了华大基因,后来带着一支90多人的团队南下深圳,建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2013年,华大集团迎来一个里程碑事宜——脱手1.176亿美元,全额收购美国基因测序仪企业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在当时看来,这是一笔不可思议的并购案,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第一次并购外洋生物企业。”
于华大集团而言,这是一次豪赌,但又不得不赌——一方面,霸占行业话语权的Illumina常常抬价,或是中断设备维修做事,让华大集团不堪其扰;另一方面,CG的测序核心技能和其他核心知识产权,可以使华大的科学研究提高一个规模,也能补充海内空缺。终极,在汪建对收购团队给出“志在必得”的哀求下,华大集团成功收购CG,也为日后华大智造的出身打下了基石。
2016年4月,华大智造正式成立,独立成军杀入基因测序仪领域,致力于成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
犹如发动机之于汽车,芯片之于电子通信,基因测序仪便是生命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根本研究工具,堪称国之重器。长期以来,这一领域的话语权都被国外巨子所掌控,海内干系科研事情和下贱基因检测干系运用领域的发展都被严重掣肘,而华大智造的成立则冲破了这一局势,保持着每年推出一款新机型的速率,形成了完全的高中低通量产品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华大智造的产品不仅立足于本土,更面向环球。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大智造业务收入分别实现10.91亿元、27.80亿元和39.2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73%。对应的,华大智造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以外地区的收入占比,则分别为9.34%、67.49%和54.31%。
而华大智造之以是能冲破国外巨子的层层包围,离不开背后不计成本地研发投入。招股书表露,2019年至2021年,华大智造研发投入分别为3.43亿元、7亿元和6.08亿元,占业务收入比分别为31.46%、25.19%和15.48%,高于同行业水平。
同时,华大智造也组建了一支规模弘大、履历丰富、横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发军队。招股书显示,截至去年底,公司拥有员工2050人,研发职员占比约35%,个中50%以上的研发职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历经6年风雨,华大智造今日成功上岸科创板,汪建也收成了继华大基因之后的第二个IPO。
回顾自己的创业路,汪建曾用三个词来总结——愿景、义务、坚持。他开门见山的表示,“我的愿景和我个人是联合起来的,我希望康健龟龄,以是这是我的愿景、人生不雅观和要坚持的义务。任何伟大的愿景都是从我做起,这是我们和工业时期所不一样的。他们做东西是为了卖出去,我们是为了让自己好起来。”
两年前领投10亿美元
IDG讲述背后故事
快速崛起的华大智造,引来了一众VC/PE的青睐,个中就包括IDG成本。
实际上,早在2018年,彼时基因测序设备还未受到外界重视,IDG成本就已组织人手开始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和梳理。由于与华大团队相熟,IDG成本合资人刘羿焜很早就得知华大智造有分拆独立、寻求外部融资的操持。于是在2018年4月,IDG成本与华大智造有了初步打仗。
在刘羿焜看来,华大智造有着一支非常务实高效的核心团队——董事长汪建作为背后的掌舵者,计策眼力极强,同时对中国生命科学奇迹的发展有很强的义务感,早在10年前就已判断到中国自主节制测序仪技能的必要性;CEO牟峰是“老华大人”,之前在华大卖力诊断业务,而华大智造的测序仪未来要进一步从科研仪器转变为诊断工具,势必要面临临床规范问题,这正是牟峰所善于办理的。
2019年,汪建带领团队到北京和IDG成本见面,双方团队从中国生命科学技能的发展畅聊到未来生命科学工具的创新空间,原来1小时的会议临时延长到3小时。
IDG成本团队至今都对3年前汪建分享的一页PPT印象颇深,“他从微不雅观的尺度,说到从DNA到RNA到蛋白到胚胎,重新生儿再到老年,再从分子到细胞、再到器官和个体的生老病去世,去讲生命科学工具开拓的必要,以及对中国掌控这些工具对生命科学技能行业发展的主要性。”
刘羿焜对这次谈论影象犹新,“汪建当时说,华大智造希望把中国生命科学工具的研制发展起来。我们当时真实体会到了他们的义务感。他说希望有一家机构能目光更长远地和华大一起做这件事,由于生命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道路势必不随意马虎,须要投资机构长期耐心的投入和武断的支持,但一旦做成往后,对全体中国生物技能家当、乃至对天下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都很大,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代价。我们当时很受触动,也非常惺惺相惜,由于IDG成本过去10年也一贯在***支持脑科学这生平命前沿科学的探索,支持华大智造的发展,从而给社会创造更大代价,也正是我们希望通过投资去做的事。”
之后IDG成本团队又多次拜访了华大智造的团队,在一次对深圳国家基因库的深入参不雅观中,双方就过去中国生命科学技能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测序仪的主要性再次畅聊五个小时,参不雅观结束时已是夜里11点。
此时,IDG成本认为投资机遇已成熟,正式开启了华大智造的B轮投资进程。
不同于往常的投资,在对华大智造的投资中,IDG成本花了大量韶光去做商业和法律尽调,尤其是对专利的尽调。“一方面,当时2019年华大智造的外洋发卖额以及除华大基因消化的产品外的发卖额并不大,以是我们须要做很多研究去判断他们产品的真实竞争力和下贱市场、外洋市场对华大产品的接管程度。另一方面,面对国际巨子的垄断,华大有多大可能去打破市场和专利壁垒,也是我们关心的。”
因此,IDG成本团队在华大融资案上的访谈量是往常项目的三四倍,不仅访谈了华大智造的高管、下贱客户、竞争对手、海内外专家、和海内以及韩国、西班牙、印度等其他分布在环球的华大代理商,还对华大险些所有的客户做了逐一访谈,包括很多只测试过华大产品但没购买的用户,“我们把这些测试报告逐一找来研究,末了综合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华大的产品非常可靠,而且他们的专利保护也做得非常好,我们由此判断华大未来肯定能在外洋市场有突飞年夜进的发展。”2020年往后,华大智造的境外市场收入占比超过一半以上,也的确印证了IDG成本当时的判断。
到2020年5月尾,华大智造正式宣告完成10亿美元B轮融资,由IDG成本领投,CPE源峰、华兴新经济基金、国方成本、华泰紫金、钛信成本、上海赛领、基碑本钱、上海鼎峰、国泰君安创投等跟投,老股东中信证券/金石投资、松禾成本等追加投资。
IDG成本和华大的互助并没有止步于投资,投资后IDG成本也在绝不余力地为华大智造赋能。刘羿焜对投资界分享了一个小故事:由于基因测序的测序芯片和打算芯片等都涉及到很多半导体技能,为了帮助华大智造更深入地和工业界互助,IDG成本曾在去年专门请来一些半导体领域的专家院士和家当链内上市公司,给华大智造做了内部分享论坛,看如何能在芯片上对其进行更好的支持。
“在疫情期间,我们帮助华大智造对接外洋客户,拓展市场;也与华大磋商互助基金,联合投资和联合培养华大智造供应链上的关键节点企业;同时我们还在2021年联合举办了加速营孵化器,每年我们会从上百个创业团队中筛选出精良的生物技能创业团队,给他们供应创业初期的支持和帮助。”刘羿焜先容。也是在IDG成本的全方位赋能下,华大智造成为科创板的又一超级医疗IPO。
5年约70个项目,IDG医疗版图浮出
透过华大智造,我们得以一窥IDG成本的医疗投资版图。
早在2003年,IDG成本团队就开始医疗领域投资,彼时的中国医疗行业更类似传统制造业,IDG成本也是沿着市场需求和制造业思路布局医疗,投出了一批明星医疗企业。
转眼到了2015年,随着药监启动在审评审批环节的改革,极大推动了创新在医疗领域的更多运用。“从这一阶段开始,我们布局医疗投资的底层逻辑也发生了变革,从制造驱动转向侧重创新驱动,更看重那些通过技能驱动去知足巨大未知足的临床需求的企业。”IDG成本合资人杨飞表示。
科伦博泰是IDG成本在创新驱动思路下的一笔医疗投资。成立于2016年的科伦博泰专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发卖,备受市场关注的是其构建了完全的ADC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抗体偶联药物)开拓平台,自主研发节制了抗体、毒素、偶联等全系列的ADC药物技能,其核心ADC产品外洋权柄连续授权环球TOP药企默沙东,合计交易金额近23亿美元。
IDG成本在2021年领投了科伦博泰,成为其最大机构股东。“IDG成本始终关注创新在医疗领域的运用,办理未知足的临床需求。科伦博泰搭建了百口当链的大小分子创新药开拓平台,拥有非常丰富的研发管线和成熟的运营体系,大量研发职员和资金的投入也能让他们兼顾新药开拓的速率和创新性。IDG成本期待未来帮助更多像科伦博泰一样创新技能驱动的精良企业得到更多创新打破。”
不仅逻辑变了,IDG成本的脱手速率也加快了,在过去不到5年韶光里,IDG成本在医疗领域脱手了约70个项目,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东西诊断、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并关注政策驱动下创新医疗模式带来的机会。
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IDG成本不仅布局新药研发类企业,如科伦博泰、博雅辑因、晟斯生物,同时也关注家当链高下游企业,如百奥智汇、臻格生物、南方模式生物、诺思格等;东西诊断方面,IDG成本则投资了元心科技、汇禾医疗、康立明等项目;而在人工智能领域,IDG成本下注了长木谷和冰洲石等项目;由于密切关注着国家医保政策调度和医疗做事改革可能带来的机会,IDG成本从中发掘了微脉医疗、思派网络等明星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陪伴精良科学家创业”是IDG成本在医疗投资上明显的特色。早在2015年,IDG成本就已开始考试测验科学家原创IP转化,是海内最早支持中国根本科研转化的拓荒者。
个中,中国第一家进入临床阶段的基因编辑药物开拓公司——博雅辑因,便是IDG成本支持科学家创业的一个经典案例。
2016年,博雅辑因从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的实验室孵化出来后,IDG成本作为其A轮的唯一领投方,参与了博雅辑因最早期的投资,在全体基因编辑行业还处于科技探索阶段就给予了其团队大量支持。
2018年,IDG成本团队经由一年多韶光在环球的探求,和博雅辑因创始团队的多轮互换后,约请了具有20余年医药家当履历的魏东博士加入博雅辑因担当CEO。
“我们当时探求候选人的标准不仅是要能把企业管理好,还要和魏文胜教授之间的理念同等,相互认可,而魏东恰好便是魏教授的北大本科同学,两人相互非常契合与认可。”也由于魏东的加盟,博雅辑因顺利地完成了当轮融资,还吸引了一批精良医药家当界转化人才加入。仅用两年半的韶光,其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血虚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就成为了海内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和造血干细胞产品,今年产品已经进入到临床阶段,目前已经是海内基因编辑临床转化领域公认的龙头企业。
谈及IDG成本在医疗领域的投资方法论,杨飞总结为“研究驱动”,他先容IDG成本的医疗投资团队有多名生物学背景的博士和接管过临床培训的年夜夫,而且大多数都有生物医药从业经历,涵盖了制药研发莅临盆发卖,是个有复合背景的团队,“因此我们在做一些早期技能研究时就更有上风,可以得到更精准的判断。”
“研究驱动”的方法论,让IDG成本在大多数医疗项目融资案中扮演领投,以主动投资的角色去参与企业发展。“我们的投资每每都是在详细的行业研究和谈论后,去主动创造优质项目并重注,而不是像撒胡椒面一样每个项目都只投一点。”比如,已完成多轮融资的博雅辑因,IDG成本在每一轮融资中都对其持续加码,至今仍为博雅辑因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和历史总投资最多的投资人。
医疗寒冬下,今年脱手更多
经由30年积累,IDG成本团队在很多硬科技领域都有深入布局和系统积累,比如材料科学、半导体等工业领域,能为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的医疗行业研究和投后供应便利。
“例如看医疗机器人项目,我们会和工业领域的投资同事一起,由于医疗机器人实际上便是机器人在医疗场景的运用。如果对交叉运用,只有医疗背景的人去看,虽理解医疗技能,但当对被投去做投后赋能时,你会创造很多医疗场景都须要其他行业的资源和技能赋能,而我们的投资团队能一起把一些前沿的交叉医疗技能研究透彻,同时还能利用交叉行业的履历和被投资源,为医疗被投做更深的赋能,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杨飞说。
详细到投资策略上,IDG成本一方面会根据医疗技能的进步和市场的变革,主动地设计研究主题进行自上而下的研究,从中挑选出潜在投资标的;另一方面,也会通过项目来反向研究领域,如果投资团队在市场中碰到一些比较故意思的项目,会主动研究这些项目所在细分领域,并在此研究根本上探求更多优质标的。
“我们不仅高度关注早期医疗项目,成长期的项目也是我们的投资重点。在未来12个月里,我们约有12个医疗项目拟在各个交易所报告上市。”比如作为中国蛋白质组学领域龙头企业的景杰生物此前已向证监会提交了材料,其创始人赵英明是国际蛋白质组学的顶级专家,芝加哥大学终生教授。
就像华大智造的基因测序仪一样,“我们认为景杰生物所善于的蛋白质组学既是一种强有力的科研工具,又在挖掘疾病标志物、开拓药物靶点上有着广阔的运用。公司在上游的试剂开拓、中游生物标志物的开拓和下贱的技能做事上都处于海内领军的地位。”杨飞说。
谈及未来的医疗投资方向,杨飞表示,IDG成本将连续关注以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为主的新兴疗法,以心血管参与为代表的各科室微创高耗及参与设备,以精准组学引领的各种新型诊断技能和AI在各个明确医疗场景里的运用。
只管今年上半年医疗领域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严重,行业彷佛呈现出降温的旗子暗记,但与去年同期比拟,IDG成本在上半年的投出的医疗项目数量反而变得更多。
背后的逻辑无非是,IDG成本与其他VC/PE机构一样,也会根据市场情形调度脱手节奏。只不过当市场过热时,很多项目的融资定价存在不合理情形时,IDG成本会放慢脱手,“而当市场偏悲观时,我们则会把握优质项目,更乐意为创业者在寒冬里雪中送炭。”
杨飞提醒,当下医疗创业者最主要的是要回归创新的实质,随着海内进入老龄化,医保支付压力加大,未来竞争能胜出的初创企业除了要拥有精良的团队和高效的实行力之外,更须要针对海内尚未知足的临床需求供应有差异化的创新产品,针对海内尚未知足的临床需求,或者为开拓外洋市场供应高性价比的产品。“当然,创业者也要管理好自己的现金流,灵巧调度自身以适应外部变革。在市场涌现颠簸时,唯有理性方案才会得到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走得更远。”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