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纯:从人工智能角度解读千古一赋_美观_人工智能
北大教授茶座是学生事情部主理的一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和名师大家一起品茶畅谈,近间隔聆听师长经历、感想熏染学者风范、领悟人生聪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景长与任务担当。
朱松纯表示,自己少年时初读东坡赤壁,只感叹其横槊赋诗的豪放气概;而立之年重读,渐领会月白风清的意境;已过不惑再读,又喟叹于出世与入世的平衡;如今又读,感想熏染到文学、科学、人生的交织和互通。
朱松纯认为科研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探索期间,其间仅有身处月白风清境界的科学家孤军奋战于全新领域,勇攀无人涉足之峰;其二为路灯期间,浩瀚科学家借古人探索出的星星之火摸索提高的道路;末了便是踩踏期间,易涌现盲目跟风、只追热点不求实质等征象。朱松纯坦言,科研布局应有计策定力,就像“下围棋”,即节制学术界的深水层动向,不受迅速转移的热点所影响。
朱松纯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创新阐述了“理”与“心”的关系。他将代表“理”的社会规范对应为一个U系统,而代表“心”的代价体系则对应一个V系统,社会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受到多个维度的社会关系所约束,可以表达为U系统中的各种势能函数;同时每个人也受各种希望的驱动,可以表达为V系统中定义在各种子空间与维度的代价函数。
有同学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向朱松纯请教办理之道。朱松纯认为,当代科学的发展路径相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学科的交叉、融汇、贯通已成趋势。因此,须要在每个“卡脖子”问题的干系领域都取得打破,才是办理“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所在。谈及我国的科研前景,朱松纯满怀期待地表示,中国科学家的团队协作、集体攻坚能力属天下一流,假以时日必将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打破。
有同学提问,当代科研分工愈加风雅、繁复,青年学者应如何在网格化的学术研究中把握大势大局。朱松纯认为,“小科学”聚焦某领域的详细问题,与之相应的“大科学”则侧重于综合剖析、理论建构、整体统筹。没有繁芜的“大科学”,“小科学”也会失落去指引。朱松纯鼓励同学们,青年学者应树立追求月白风清境界的科研空想,敢于探索前沿,而非蜂拥而上追逐热点,同时要致力于办理“大科学”问题,培养全局不雅观,不要将自己囿于“小科学”的一亩三分之地。
同学们也迷惑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拥有作为“第一人称”的体验感,并试图磋商AI的性情设置问题。朱松纯表示,从数学表达角度剖析,性情可以被理解为层次的行为表达模型(时序的概率与或图)的各种属性,这些属性掌握着行为选择的概率分布,从而表现出来的征象是“性情”。如何设置智能体的主不雅观代价函数与属性正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寻衅。他以书法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对AI进行内心建构的主要性。欣赏书法的意趣并不仅仅在于客不雅观研究其运笔,更在于重现当时书法家的握笔之姿、心临之境,体会一笔一划间蕴含的意境。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便是构建主不雅观代价函数,培养AI智能体对艺术的激情、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对事物的共情能力,实现从感知功能到认知功能的发展。
由北京大学官方微博精选的网友留言,讯问到人工智能对人类审美、乃至对全体人类群体的影响。朱松纯谈到,审美是代价与功利函数(V-系统)在某些条件下的边缘分布函数,也便是去除任务后的在低维空间的投影。AI智能体要被人类接管,也必须符合人类的代价不雅观与审美,而且要在生活中不断更新学习,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与主流代价不雅观进行领悟。放眼全体人类社会,科技已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进日常生活,通过优化的算法对人类施加或有益或不良的影响。在信息时期,人工智能的运用程序可通过剖析用户的兴趣来制造和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包含虚假乃至危险内容。长此以往,人们的代价不雅观将产生过分的方向,导致社会逐渐向极化的方向收敛,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因此,为避免社会向极度化发展,国家须要通过立法等手段屏蔽恶性信息的侵害或定义好边界,避免人工智能技能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同学们也必须时时竖起耳朵、擦亮眼睛,于殽杂中武断守护原形的决心、于纷乱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活动末了,朱松纯与在场同学合影留念,并为同学们写下寄语:“享月白风清,登无人之境。平天理心欲,活精彩人生。”
参加这次讲座的同学表示,朱松纯教授首创性地从人工智能研究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名篇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聪慧,在年夜家工智能交叉学科之间纵横捭阖,探索人工智能与东西方哲学、伦理、人文和社会模型的关系,展示了学者对前沿科学与中华文明领悟发展的不雅观察与哲思。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有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弘扬优秀传统、勇攀科技高峰,是新时期对科研事情者提出的新哀求、新任务、新义务。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布告在科学家漫谈会上强调:“广大科技事情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年夜志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占高下功夫。”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方案纲要指出,要健全当代文化家当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领悟。这哀求广大学生深刻认识、理解我国的文化科技发展形势,肩负起面向国家、面向天下、面向前沿的学术任务,潜心以学、刻苦研讨,登无人之境,不断向科学技能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教授茶座会语录·一
做学问的实质,便是登无人之境。在这一点上,苏轼和爱因斯坦是相通的,或者说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
教授茶座会语录·二
科学的前沿就像是月白风清的夜晚,科学家能享受“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教授茶座会语录·三
追寻无人之境,首先要找到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数学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图像空间、几何形状的空间、感知的空间。做学问便是去探索与领略这种空间的构造和奥妙,末了将其描述出来。
教授茶座会语录·四
与强调客不雅观性的自然科学不同,人工智能追求主不雅观和客不雅观的领悟,由于只有在建成主不雅观认知的根本上才能丰富对客不雅观天下的感想熏染。
教授茶座会语录·五
人工智能面临的最繁芜的问题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达到社会规范和内心代价功利两个别系的统一。“理”对应U系统,即社会规范的数学表达;“心”对应V系统,即代价不雅观、内心的驱动力。真正的社会进步发生在“心”(V系统)不断打破“理”(U系统)束缚的过程中。
教授茶座会语录·六
苏轼的生平波澜起伏,他的思想境界也在高维空间的“大平衡”和降维空间的“小平衡”中反复变换。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须要在社会规范和个人代价追求的冲突与统一中反复调节,找到内心的平衡点。
教授茶座会语录·七
小科学是在某一详细领域深入研讨的学科;大科学是综合的科学,须要投入团队、系统的力量,建立全新的科研机制,将大略的理论通过繁芜的工程变成现实(例如人工智能)。
教授茶座会语录·八
目前科学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繁芜的大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按照西方的科研系统编制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很多小问题再逐一办理的方法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科研课题,而是须要探索新的科学模式。我认为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更适用于当下的科研环境,通过跨学科的团队互助去办理更伟大的科研课题。
教授茶座会语录·九
系统是一个不断变革的动态过程,社会也在不断蜕变,人工智能所研究的智能体要融入社会,就要符合社会的代价不雅观,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迭代、自动适应社会的变革。
教授茶座会语录·十
做科研要享月白风清,登无人之境;做人要平天理心欲,活精彩人生。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央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