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论坛|数字未来的时代人工智能将若何成长?_人工智能_人类
50年之后的人工智能将会如何?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吗?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数字未来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斯基、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以及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五位顶尖科学家的聪慧汇聚于滴水湖畔,畅想数字未来的无限可能。
◆ 50年后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融入人类生活◆
“50年确实是很长的韶光,如果说回溯到50年前,我可能都没法想象我们当下所经历的这个天下。”莫索尔教授表示,预测未来,尤其是这样一项核心技能的未来,当前的我们依然知之甚少。霍普克罗夫特教授乃至以“革命”的形式作出猜想,“50年之后,这个变革一定是非常巨大的。”
虽然50年之后的未来难以预见,霍普克罗夫特教授依然从5年的短期视角,梳理出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须要把稳的问题。首先必须意识到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加强一种干系性而非因果性的思维,这就哀求人工智能的管理上,应该遵照可阐明、透明的原则,要基于伦理与道德对机器行为作出规范。此外,偏见问题、隐私保护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可能会愈创造显,法律规范也应该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遍及作出相应的改造。
在斯发斯基教授看来,无论是当前具备一定决策能力的弱人工智能系统,抑或是发展到未来的完备自主性的强人工智能,人在个中的参与和代价是没有办法被忽略的。基于安全性、伦理、法律等层面的考虑,人工智能的自主系统如何与人类相互合营,会是未来考量的主题。
◆ 科学家认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各有上风 ◆
当“阿尔法狗”降服天下围棋冠军后,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在论坛上,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传达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如何防止人乱穿马路?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人,我们会说‘加上一个路障就好了’,但人工智能可能会说,把这个人移出马路。”霍普克罗夫特教授以这个例子阐明了人工智能在进行知识判断上的局限。此外,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把满月误认为是交通指示灯,这也是人工智能在理解系统上的局限性。斯发斯基教授阐明到,人类险些不会范这种缺点,由于人的理解系统同时具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解能力,从感知到实际,人类拥有更强的将信息构造化的能力。
拉福格教授则指出了人工智能面临着的一个主要寻衅:如何选择主要性?“一方面,我们拥有高效准确的自动翻译系统,这是人工智能的上风运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概括能力是很糟糕的,它很难把一个故事缩写1/3或是1/5的长度而不改变原意。”只管如此,正是人工智能面临的寻衅与上风,勉励着顶尖科学家和行业专家不断致力于新方法新技能的探索。但必须意识到的是,不管用什么新方法、新技能,都该当记住人工智能用于做事人类。不妨保持对付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放心态,不断推进研究向实践成果转化,终极惠及更多人类。
那么人类智能是不是绝对优于人工智能?虽然并非如此,但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的启示,将是未来数字化技能发展的重点之一。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没有人比莫索尔教授更理解人脑了。他在演讲中将人脑与打算机进行了比拟——打算机依赖硬件,而人脑依赖于神经元。人脑在能量花费上是明显优于打算机的,打算机在运算速率上则显示出了巨大的上风。人脑与打算机之间的差异与相似,将成为一个有趣而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莱维特教授将生物智能加入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谈论。“多思考我们能从如此弘大的生物体中学习到什么,同时更主要的是,坚持人类自身的多元性,如果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将更随意马虎被取代。”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打破,AI也随之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超级人工智能”时期即将来临。如何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将在更广阔的科学实践中找到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 陈泳均/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