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智时期的年夜水,我们既不应坐视不理、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更不能轻视变革的主要性

善用“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诲周全赋能——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年夜黉舍长郑庆华_人工智能_教师 计算机

数智时期的教诲公正,意味着鼓励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赋能社会,从而创造新的代价

自2023年2月到任同济大学校长以来,郑庆华把人工智能技能作为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培植、科学研究、思维创新的主要手段。
他多次召开数字化转型事情推进会议,支配“聪慧同济”干系重点培植任务,明确学校将以数智化、绿色化、领悟化为路径,全面开启中国特色、天下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他看来,高校现在所造就的人才必须深入理解与节制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做事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日前,《中国教诲报》专访郑庆华校长,聚焦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如何使之成为推动高校数智化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毕竟,知易行难。
人工智能赋能高档教诲之路,除了思想的洗礼,还须要付诸更多的行动。
以下是他的思考与认识。

数智领悟若何推动高档教诲变革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智能化,结合了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让人类更加“聪明”。
可以说,人工智能赋能所有人,无论贫富,都能从中受益。

人工智能观点自提出至今,不到70年,但我们已经深切感想熏染到它如惊涛骇浪般的冲击。
关于人工智能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目前尚无确切答案。
然而,我们必须复苏地认识到人工智能赋能的一定性,以及它给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全面、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首先,它正在改变知识的生产办法。
过去,知识紧张由人类创造和生产,但现在人工智能也具备了生产知识的能力,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不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

其次,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知识的传播办法。
如果纯挚为了学习知识,上大学或许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再次,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国际话语体系。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人工智能能够网络并剖析来自环球各地、各种人群的需求和想法,这对付研究人类社会的问题以及科技发展方向具有主要意义。

末了,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招生、考试、传授教化、评价等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未来很有可能会颠覆传统的办学管理模式。

因此,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档教诲,对付高校来说既是应对也是引领人工智能寻衅的主要任务。

当前,在教诲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第三次教诲革命。
教诲正在经历跨国、跨校、跨界、***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重大变革。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能的发展尤其是数据驱动的研究办法,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深度,促进了科学思维办法的转变。

智能时期,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主要。
它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动力,塑造着新的文明形态。
当前,大数据打算和运用正成为关键议题。
只有深入理解数据的内涵和代价,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进而知足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去年,许多人开始谈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西席,乃至颠覆教诲行业。
在我看来,教诲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通报,更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生命有机体与无机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无机物缺少意识,只能机器地完成任务,而教诲过程中的创造性、社交性和情绪性,尤其是面对面的互换、眼神的打仗、肢体措辞,充满了感情和温度,这是机器难以复制并模拟的。

人才培养须要建立一个体系化、链条式的系统,特殊是要看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人工智能确实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和个性化做事的能力,但教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犹如树木的成长,须要根深蒂固的根本。
我们决不能否定西席的浸染,相反,还要连续鼓励西席转变传统以教为中央的模式,更加看重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因此,只管人工智能在教诲领域的运用是一定趋势,但它不可能取代西席的角色。
但是,那些长于利用人工智能的西席,会很快超越忽略或抗拒这一趋势的西席。

面对时期的年夜水,我们既不应坐视不理、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更不能轻视变革的主要性。
我们既要积极拥抱变革,也要坚持教诲的实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先明白转什么才能知道怎么转

意识到了变革的主要性,我们在付诸行动之前,还须要对人工智能与教诲的深层次互动加深理解,从而明白到底我们要转变什么。

一是转理念。
认识天下、改造天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在方法论和工具手段方面的打破,将为我们供应新的机遇与寻衅。
人工智能的实质在于通过前置剖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实行的有效性。

二是转模式。
在教诲领域,人工智能将创造新的传授教化模式。
传统的二元构造——西席与学生,将转变为三元构造——西席、机器与学生。
机器将成为智能助教、学伴或导师,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这将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化、学习和评价办法,须要我们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代价不雅观、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是转手段。
人工智能赋能教诲将创造许多新的场景,例如游戏化学习、社交化学习、协同式学习、自主型学习、问题驱动式学习与项目探究型学习等。
人工智能还将首立异的教诲办法,例如通过沉浸式传授教化和AR/VR技能创造出更加生动、直不雅观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诲知识工程的发展将使我们能够把各种教诲资源转化为构造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知识图谱的勾引下更加高效地学习。

四是转生态。
人工智能生态的构建是一个繁芜而弘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数据、算法、安全、法律、规范等多个方面,须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须要关注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技能“向上向善”发展,如何防止数据透露和隐私陵犯等问题。
同时,我们也须要重视人工智能技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浸染。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能的潜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大学里,打造人工智能整体生态的核心在于占领关键技能。
对付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来说,当前首先须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入人工智能改造教诲和事情流程。
换句话说,我们该当明确人工智能能为高档教诲做什么,以及我们希望借助它办理哪些问题。
例如,人事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都须要考虑如何为西席和学生供应个性化做事。
详细来说,人事处须要考虑如何为西席供应全息个性化的数据支持,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则须要思考如何根据这些数据优化教诲资源与课程设置。

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增加体例的办法,来应对师生规模的扩大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
相反,我们须要思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提高效率,减轻人力包袱。
凡是机器能做的,就不应该是人力的紧张事情。
我们要长于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化为人工智能技能、系统与工具,从而提高事情效率。

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档教诲的行动举措上,同济大学已经制订了一系列详细的思路举措,并从去年开始逐步付诸履行。
总体目标是打造“聪慧同济”,支撑中国特色、天下一流大学培植。
我们通过“强化方案、横直通通、办理碎片、一站做事、增值做事”五大关键,以及“目标引领、系统方案、军队培植、机制创新、成效为王”五条路径,既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浸染,又防止技能凌驾于育人之上,以信息化、智能化支撑当代大学管理能力和体系当代化培植。

详细来说,我们要从网络层面入手,优化有线无线互联网及学校平台,实现校区内的智能感知和互联互通。
在此根本上,面向传授教化、办公、后勤等管理做事,打造智能化的平台,实现业务管理、教诲资源优化以及师生日常行为的大数据剖析。
这将有助于实现人机物领悟、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做事,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互换和社会做事五大功能。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包括平衡各种资源、优化管理体系、制订标准规范以及关注知识产权和伦理道德等方面。
各职能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将这些原则细化并运用到详细事情中,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学校各领域的深度运用和发展。

举一个详细的例子,如何天生西席画像。
通过纵向贯通形成西席简历,横向贯通形成考察表格,终极可以利用所有数据为每位西席绘制全息画像。
然而当前在高校中,各种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缺少折衷联动和共享机制。
想要获取某个数据时,须要各部门上报,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

为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急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并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
这是实现一站式做事的根本工程。
为此,要构建聪慧校园的网、云、数、算、物根本平台,确保全校数据集中共享。
同时,还要建立完全的标准规范体系,它涉及数据共享、身份管理、统一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

人工智能如何在高校全面渗透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家当变革加速演进,同济大学以“数智化”授予传统学科发展新动能,在学科培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搭建等方面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上风,取得一系列主要进展。

为了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大学数字化转型,学校优化了信息化管理机制,确保各业务部门牵头卖力干系系统培植,信息办则专注于办理共性问题并供应技能支撑。

详细来说,学校提出了聪慧校园“十个工程”,包括构建专业知识图谱,研制数字化教材,建立考—命—阅—评—存大数据系统、教诲传授教化质量监测大数据系统、学天生终年夜数据平台、就业大数据平台、西席发展一体化平台、校园空间与资产大数据系统、数字后勤管理做事系统以及校友做事与公共关系连接等。
这些任务将助力学校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诲传授教化质量和管理效率。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从根本性事情做起?

以教诲传授教化质量监测大数据系统为例,该系统能够全面覆盖学校的所有课程、考试和教室,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剖析与评价。
这标志着高校的教诲传授教化质量评价,从模糊宏不雅观向量化精准、从部分随机向全面覆盖,从每学期制向常态持续,以及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这种变革仅凭增加督导职员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在学校的中法中央,我们还操持打造一个聪慧校园赞助决策“驾驶舱”,它能够实时查看各个部门的运行情形,为学校的决策供应有力支持。
同时,它也将成为一个连接天下的平台,通过三维立体的***交互等办法展示学校的风采。

要达成目标并非易事,须要战胜管理层面的问题。
当前,一些部门还存在本位意识,希望他人供应做事而不愿主动合营。
但我相信,一旦他们尝到数据共享和协同事情的“甜头”,会很自然地转变态度。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今年年底前落实“十个工程”,给学校带来积极的变革。
这将使得高校管理者能够有更多精力去考虑更宏不雅观、更长远的问题,而不再被日常事务所纠缠。

必须正视的是,目前学校各二级单位在人工智能运用方面的进展参差不齐。
为了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的运用,我们采纳了“1+N”策略。
个中,“1”指的是人工智能本体的理论技能打破,依赖于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和干系学科;“N”指的是其他所有学院,包括传统学科和人文社科类的学院。
学校鼓励所有学院利用人工智能升级改造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课程培养方案、传授教化大纲以及实验和实训办法,将人工智能作为通识教诲的一部分,渗透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诲中,并改造专业课程,将AI for Science等内容融入个中。

例如,在土木工程领域,我们研发的智能感知机器人能够在墙面上爬行检测裂痕和渗漏点。
在交通领域,我们支配的交通机器人能够检测高速公路的地质沉降和路面状况。

这些详细的运用处景,哀求每个学院的院长都提出他们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贡献。
他们须要明确人工智能如何支持详细学科的发展,以及他们能为人工智能研究供应哪些资源、平台和新的运用处景。
跨学科的互助将促进传统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将提升人工智能技能的运用代价。

总的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运用,促进学科交叉领悟,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探索总是须要有人先行,不可能所有高校都齐头并进。
同济大学当前的事情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引领全体教诲领域向前迈进。
我们只是在做当下该做的事情,由于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被时期所淘汰。

数智时期的教诲公正,意味着鼓励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赋能社会,从而创造新的代价。
公正性的背后是个性化。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相同的优质资源中得到相同的效果。
因此,未来真正的教诲公正,是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兴趣供应个性化的做事。

我想,不但是同济大学,希望广大高校的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和西席都能保持开放进取的态度,积极应变、求变,提前谋划、早作准备,以严明的态度推进干系事情,用好“人工智能+”,为中国高档教诲全面赋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供应有力支撑,为加快培植教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本报 张滢

《中国教诲报》2024年05月13日第5版

来源: 中国教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