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
它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

北京冬奥实现“碳中和”科技冬奥专项来盘点_冬奥会_北京 计算机

北京冬奥会也是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赛事。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央副主任余碧莹教授20日见告科技日报,根据他们的评估测算,北京冬奥会履行了30多项低碳技能和方法,比较于传统方案共计减少二氧化碳100万吨旁边。

碳排放从哪里来,减了多少碳,还有多少排放须要中和……在国家重点研发操持科技冬奥专项“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能及示范运用”项目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一鸣带领团队为北京冬奥会做了一次碳排放盘点。

该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国家速滑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算夜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舜绿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

项目的正式启动是在2021年9月。
对团队来说,韶光紧、任务重。

北京冬奥会的碳排放,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它涉及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跟职员、建筑、设备、物料、环境等都有关系。
项目团队自主设计开拓了碳排放“测(监测)—算(打算)—控(管控)—谋(谋划)”技能体系,研制“冬奥碳测”平台,将冬奥碳排放干系的人—机—物—环数据监测、碳排放核算、评估和管控功能集成于一体,科学量化了各项技能的减排贡献,让北京冬奥碳减排行动评估有据可依、有数可查、有物为证。

余碧莹说,项目组要做的,是对我国为绿色冬奥做出的努力进行呈现和总结。
他们设计出了一套适宜北京冬奥会的减排效果评估标准和方案。
在较短韶光内,团队加班加点,一项项梳理出北京冬奥会的低碳举措,量化各项方法的减排效果。

这是一支紧张研究能源与环境管理的团队,为了精准测算每项技能的碳减排量,他们也得让自己在短韶光内成为半个技能专家。

国家速滑馆等场馆采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而历届冬奥会冰场制冰,紧张采取的都是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冷剂技能或者氨制冷技能。
相对来说,二氧化碳制冰系统在压缩、冷却、节流和蒸发四个环节都更为高效。
同时,场馆利用冷热联供技能回收制冷系统余热,用于场馆的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掩护浇冰和除湿等场景。
“我们在评估时就要理解,这个技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传统制冰技能方案有哪些差别,哪些差别会影响到碳排放。
”余碧莹先容,根据他们的测算,按照四个月制冰时长,比较于传统间冷制冰,国家速滑馆等四个采取二氧化碳直冷制冰的场馆共减排约6400吨二氧化碳。

再比如,“水立方”变身“冰立方”,采纳的不是用混凝土填平泳池再铺设冰面的方案,而是创新性地在泳池内搭建可转化的钢架构造。
他们算出,这项技能带来了近850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这些是赛前中国在减排上作出的贡献。

赛中的碳排放则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数值。
余碧莹表示,项目团队在“冰立方”和国家速滑馆两大场馆的看台区域、耗能设备、不雅观众入口等数十个点位安装了成套智能监测装备,实时网络人流、能耗、场馆环境等数据。
数据回传至团队研发出的冬奥碳测平台,即可打算出场馆各区域碳排放量。
以采集的数据为根本,可进一步全面核算中国办冬奥会产生的碳排放和减排量。

之以是选择这两座场馆,是由于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制冰技能。
监测出两座场馆的碳排放准确数据,对其他冰上场馆也有较强借鉴意义。
雪上项目则紧张根据采取的造雪设备、不雅观众区域的详细设计和建造过程进行碳排放的核算。

赛后,根据“科技冬奥”项目哀求,团队还将给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办理方案和低碳成果环球宣扬方案,向环球展示北京冬奥的低碳行动和减排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唐葆君教授见告科技日报,人类须要共同面对景象变革的环球性寻衅,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这些年来,我国也一贯在践行减排承诺,积极引领和参与环球景象管理。
“像北京冬奥会这样的大型赛事实现‘碳中和’,彰显了我们有能力也有决心实现‘双碳’目标,也表示了我们主动承担应对环球景象变革任务的大国担当。
”唐葆君强调。

(科技日报北京2月20日电)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