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陆羽(733~804)著述了《茶经》。
这是天下上第一部茶书。
它总结了唐以前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履历。
《茶经·八之出》中论述了全国茶叶产地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8道43州,相称于现今的13个省,即现在的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贵州、陕西、河南等都已有茶的栽培。
《茶经·三之造》讲述茶的制造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这便是说,当时是一种蒸青制法的团饼茶。
当然除蒸青饼茶外,也有一些地方(如郎州,今湖南常德)涌现了炒青绿茶制法(见刘禹锡“西山芷若试茶歌”),同时也涌现了一些名茶。
据唐《国史补》所载:“剑南有蒙顶石花、小方、散芽,列为第一。
此外湖州有顾清紫笋,……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白露,寿州有霍山黄芽等。

《思维导图寻茶记》丨中国茶叶成长史_茶叶_万吨 绘影字幕

在此期间,中国的茶种也正式向外传播。
唐德宗贞元21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学佛,返国时带回茶种,植于日本贺滋县(今池上茶园),这也这天本种茶之开始。

宋代(960-1279)茶叶在民间广泛盛行,已成为公民生活的必需品。
正如王安石的《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所载:“夫茶之为民用,即是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当时的产茶区域紧张集中在长江流域和淮南一带。
个中以四川产茶最多;其次是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而福建路产茶最少,但品质特好。
到南宋时,产茶已有66个州(宋史“食货志”)。
宋代的茶叶紧张分为片、散2种。
片茶便是饼茶和团茶;但也有散茶,不过数量较少。

元代(1206~1368)茶区紧张分布在长江流域、淮南及两广一带,其主产区有江西行中书省,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两湖至广西、广东、贵州及四川南境,全国产量约10万吨)。
元代茶类分为蜡面茶、末茶、茗茶3种,前2种即继续宋代的片茶制法,后一种便是现在的蒸青散叶茶。
当时的散叶茶,因鲜叶质料不同,分芽茶和叶茶2类。
芽茶的鲜叶质料较幼嫩,叶茶相对较粗老。
如当时的名茶“探春”、“先春”等属芽茶,“雨前”则属叶茶。

明代(1368~1644)茶的产区又进一步扩大。
著名的产区有:浙江杭州的龙井、晒台的雁岩、扩苍的大盘、绍兴的日铸、长兴的罗界和福建的武夷、湖南的宝庆、云南的五华、江苏的虎丘及天池、安徽的休宁及霍山的大蜀等。
明代在茶叶制法上由蒸变炒,这种干热制法炒青茶的涌现大大发展了茶的喷鼻香气,是制茶技能上一大进步。
由于炒青散茶的发展,在往后还相继涌现了红茶、黄茶、黑茶和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

清代(1616~1911),由于海内市场的需求和对外贸易的刺激,匆匆使种茶范围扩大,面积、产量剧增。
特殊是大规模地经营茶叶,为前所未有。
据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载:“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
”反响了当时茶叶生产的盛况。

综合遍地所志的记述,清代产茶的紧张省份(产茶县占该省50%以上)有: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13省。
河南(东南部)和陕西(南部)2省,也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一定的种茶面积。
此外,甘肃的文县、山东的营县(1935年志)和文登(1897年志)等县都曾为产茶地。

在茶的种别方面,在福建安溪、建瓯、崇安等地乌龙茶生产形成了规模。
至此,6大茶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和乌龙茶)均已创造出来,而且在制茶技能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每一种茶类中,又因产地、品种、采制方法的差异,涌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安溪铁不雅观音、闽红工夫、祁门红茶、君山银针、六堡茶、温州黄汤、恩施玉露、洞庭碧螺春、白毫银针等。

清代的茶叶生产,在外国成本主义经济入侵后,确存在茶区的盲目拓展和产量畸形增加的情形。
1886年,全国茶叶产量达25万吨,出口13.4万吨,总产值5000万~6000万元,占天下第一位。
但在此往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外植茶业的兴起,加之海内战乱频繁,茶叶生产屁滚尿流,出口量逐渐减低,产区面积也相应缩小,茶叶产量只有4.1万吨,出口0.9万吨。

新中国成立往后,由于政府重视,采纳积极扶持的政策,使衰落的茶业得到迅速规复和发展。
从1950年至2006年,茶园总面积(不包括***省)从16.8万公顷扩展到145万公顷;茶叶产量从6.52万吨增加到102万吨;茶叶出口量从1.96万吨提高到28.7万吨。
分别比1950年增长7.6倍、14.6倍和13.6倍。
面积和产量位居天下第一,出口量稳居天下第三位。

2020年原创设计思维导图日历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