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识课分为四大模块,各校可自助“选餐”

北京将面向大年夜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全覆盖_人工智能_课程 文字写作

人工智能通识课都包括哪些课程?在课程开拓中有哪些考量?

参与课程开拓的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艾新波表示,在开拓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课程定位,是要通过课程勾引学生形成对人工智能的精确认识,提升人工智能基本素养,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期的到来,并不是要额外新增一门课。

艾新波坦言,人工智能属于专业课程,课程体系繁杂,内容多、范围广,没有线性代数等根本,大一新生学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是零根本大一新生对AI通识传授教化的哀求也更高。
”同时,艾新波提到,在课程开拓中的一大寻衅是如何将最前沿的技能发展与传授教化实践相领悟。
此外,考虑到人工智能技能方面我国与国外的现实差距问题,也对课程思政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哀求。

理解到,为了知足不同根本学生的学习需求,人工智能通识课设置了“根本理论”“综合素养”“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个专题模块。
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干系专题模块。

不同专题模块的课程侧重点不同。
个中,“根本理论”专题模块目标是让学生节制人工智能基本观点,理解人工智能的紧张思维和主流研究方向,勾引学生精确认识和理解所处的智能时期。
“根本理论专题模块偏通识,帮助学生建立人工智能的基本观点。
”艾新波阐明,这一模块的课程属于“必选”,所有学生都要学习。

“综合素养”专题模块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基本思维,熟习运用人工智能办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框架,帮助学生节制人工智能运用实践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适应人工智能场景、节制人工智能根本工具的能力。
“综合素养专题模块课程倾向理工类课程,尤其是针对研究开拓智能类软硬件系统专业学生开设。
”艾新波阐明,这一模块课程适宜偏理工类专业学生选择。

“前沿拓展”专题模块发挥北京高校学科专业多样性、综合性的上风,以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领悟为切入点开展传授教化,形成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金融做事、医疗康健、生物信息、交通运输、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法律做事、媒体娱乐、国防安全等多领域最前沿运用的案例课程库,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智能化时期办理多学科领域繁芜问题的创新能力。
“前沿拓展类课程是将人工智能的运用处景拓展至不同的专业领域,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选修干系课程。
”艾新波说道。

“实践实训”专题模块则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进入实践,提升学生们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实践能力。
该模块课程可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实验实训、到企业参不雅观等办法开展实践传授教化活动,通过亲自体验人工智能的运用,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方向,为学生未来创新奠定根本。

现场展示人工智能通识课“样本”

在事情支配会现场,市教委对人工智能通识课“样本”进行了展示。
看到,“样本”课由一位数字人进行讲述,其用大略明了的措辞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史。
据悉,人工智能通识课还在进一步打磨中,今年9月将正式与学生见面。

理解到,人工智能通识课在开设时突出“AI赋能,深度领悟”,打造AI西席和AI助手,通过大模型赋能的智能传授教化平台等“人工智能+”运用处景,让学生更加直不雅观地感想熏染人工智能与教诲的深度领悟,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技研发和场景运用。

在师资方面,突出“名师领衔,系统设计”,约请院士、名师、行业专家组成高水平咨询专家组和课程培植组,确保传授教化体系科学完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办法开设课程并做好答疑辅导、考试审核,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

把稳到,《见地》还方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发展前景,北京将支持高校以经济社会须要、学校上风特色、利于学天生才为原则,重点培植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
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有一定根本和潜力的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根本科研能力。

此外,《见地》提到,积极推进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已经开设人工智能干系专业的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形式,面向其他专业学生模块化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支持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
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上风特色,积极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鼓励跨校互换互助,开展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

对付这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改革,北京市委教诲工委副布告、市教委主任李奕提到,人工智能教诲对付提升国家竞争力、改进公民福祉具有主要意义,是北京构建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央的关键路子。

为确保人工智能教诲改革的顺利进行,各校要强化传授教化保障,确保传授教化质量,通过政策勾引、资源配置、师资军队培植、校企互助、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方法,全面提升人工智能通识课的传授教化效果。

新京报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正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