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 青木】“艺术创新还是技能噱头?”据德国《图片报》宣布,贝多芬管弦乐团上周末在波恩首演人工智能(AI)谱写完成的贝多芬未竟之作《第十交响曲》。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代替人类创作艺术,再一次成为辩论焦点。

运用AI谱写完成《第十交响曲》人工智能真能让“贝多芬复生”?_贝多芬_人工智能 智能助手

1827年贝多芬逝世时,留下的《第十交响曲》只有几张手稿留存,部分是简短未竟片段。
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总部设立于贝多芬出身地波恩的德国电信公司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美国的音乐家、作曲家和人工智能专家把贝多芬的草稿、条记及其生活时期的乐谱输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通过剖析和学习贝多芬的风格,运用繁芜算法,加上人工雕琢,末了完成贝多芬巨作。

瑞士管弦乐队演奏“第十交响曲”致敬贝多芬

上周六的首演吸引环球关注,许多不雅观众用“震荡”“贝多芬复活”等形容现场感想熏染。
德国著名歌手沃尔克尔说,“我仍旧不愿定哪些是贝多芬,哪些是人工智能添加的。
”他乃至想象自己的音乐也可以受到人工音乐的“启示”。

“如果演算法做得好,每一次考试测验都是合理的。
”参与这次创作的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莱文表示。
萨尔茨堡卡拉扬研究所所长罗德说,《第十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可以想象成“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乒乓球游戏”——基于其数据,人工智能提出建议,专家团队做出选择和整合。
不过,音乐会指挥德克·卡夫腾说,“我以为这听起来像贝多芬。
但当有人问我那是贝多芬吗?我的答案是:不!
”还有不少音乐人认为,只管人工智能“很聪明”,但毕竟只是模拟人类的创作,人工智能无法产生人类的灵感,很难有新打破。

人工智能创作音乐如今已成为一种趋势。
此前,已经有团队用人工智能完成舒伯特等著名作曲家的未竟之作。
在盛行乐坛,此类创作更是层出不穷。
诸如Boomy、MURU、Amper Music、AIVA等一众人工智能音乐初创公司还得到了融资。
近日,瑞典的人工智能音乐初创公司Starmony得到350万美元融资,准备加大对人工智能音乐创作运用的研发。
未来,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创造和发布自己的热门歌曲。
“这就像现在的图片、***编辑软件。
”德国文化学者佩特兰德尔见告《环球时报》,用户将可以用手机录制自己的演唱,再通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软件,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不仅是在音乐界,美术创作也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
最近,伦敦大学学院的学者创作了多幅“毕加索的作品”。
研究职员先将毕加索的画输入电脑剖析其创作风格、作画技巧,再输入一些创作内容并天生作品,末了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

“这能叫艺术吗?”慕尼黑数据公司罗特尔的质疑,也代表了相称一部分人的不雅观点。
在他看来,这些人工智能的产物短缺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元素——人的灵感。
犹如用人工智能创作文学作品一样,人工智能很难创作出伟大的音乐和美术作品。
他认为,只要人类掌握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过程,人工智能就无法替代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