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
2023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TR35 China)报名将于北京韶光 8 月 31 日 23:59 截止!

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立异35人中国报名即将截止_院士_美国 智能写作

在此提醒,感兴趣的中国(包括目前在外洋学习和事情的华人)青年学者、科研事情者、发明家、科技创业者等请尽快前往 TR35 中国官网 (tr35.mittrchina.com) 完成报名。

一贯以来,TR35 中国评比都得到了浩瀚海内外专业领域威信人士的支持。
2023 年度首批 23 位评委已经公布,现在又有 17 位重量级高朋加入我们,共同完本钱届评比。
详细名单如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白俐翾教授于 2016 年 9 月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担当打算机学院讲座教授。
此前,2009 年起一贯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是电气工程和打算机科学教授。
2015 - 2016 年还担当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能同盟(SMART)外联副主任。
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之前,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白教授 1995 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得到打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01 年在斯坦福大学得到打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其研究重点是多核芯片和移动无线系统的网络打算。
白教授曾多次得到名誉和奖项,包括 2017 年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 2016 年得到 NRF 新加坡归国科学家奖,2011 年得到 ACM 精彩科学家奖、MICRO 名人堂奖,2007 年得到 CRA Anita Borg 早期职业生涯奖,2006 年得到斯隆研究奖学金,2003 年得到 NSF 职业生涯奖等。

陈忠伟,现任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和纳米技能工程中央教授、博导,运用纳米材料与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电化学能源中央主任。
他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副主席,也是有名期刊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副主编,及多个其它国际期刊的编委, 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等国家自然科学与技能等主要基金评委。
陈忠伟教授紧张从事燃料电池、锌-空电池、锌-锂液流电池、锂硫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前辈纳米电极材料和系统的研究开拓。
在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揭橥论文 460 余篇,被引用超 55000 次,H 因子达 121,其余,编著书 3 部,章节 11 章,申请/授权美国和国际专利 100 余项,在美国和加拿大启动多家高科技公司。
陈忠伟教授曾获 2016 年度加拿大最高国家科技奖“E.W.R. 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2017 年度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并得到由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卢瑟福纪念奖章“Rutherford Memorial Medal”以褒奖其在前辈电池材、燃料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科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精彩贡献。
2018 - 2022 年,陈忠伟教授被科睿唯安评为“高被引学者”。
2019 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范代娣,西北大学教授、博导,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紧张从事化工制药领域极难化学合成的生物大分子(胶原蛋白)及四环三萜类物质(人参皂苷)的合成生物制造及运用开拓,是我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开拓者。
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操持等十多项国家级项目;揭橥学术论文 450 篇,出版专著及著作 8 部,获授权专利 100 余件。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能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各 1 项、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能奖等褒奖。

季维智院士长期坚持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学研究,形成了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基因编辑以及干细胞等系统研究体系。
CellScience, Nature 等杂志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揭橥 SCI 论文 100 余篇。
个中,2014 年在 Cell 揭橥的基因编辑猴的论文被评价为人类疾病模型建立的里程碑性事情、入选 2014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环球十大打破性技能”、2014 年 Cell 最佳论文、2014 年天下最成功的 8 大事宜之一(Nature)。

江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天下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通过向自然学习,创造并建立超浸润体系,从根本研究到创新运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精彩造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引领该学科的发展。

李朝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加拿大化学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加拿大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
郑州大学学士(1983),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硕士(1988),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1992),斯坦福大学博士后(1992-1994),1994 - 2003 年为美国杜兰大学化学系助理、副、正教授。
2003 年起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系 E. B. Eddy 教授、加拿大绿色化学化工共同网络主席、加拿大 NSERC 绿色化学 CREATE 中央主任、魁北克省绿色化学和催化中央共同主任等。
李教授得到了美国 NSF Career Award(1997)、中国外洋精彩青年基金(2000)、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寻衅奖(2001)、加拿大绿色化学与工程奖(2010)、德国洪堡研究奖(2021)、加拿大化学化工协会奖章 (最高奖,2022)等. 他首创的 A3 偶联反应收录在 Name Reactions, 交叉脱氢偶联反应(CDC)收录在《有机人名反应、试剂与规则》的书中。

李世默是成为成本董事长及管理合资人。
他是不雅观察者网创办人及董事长,同时担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理事兼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能大学科技商学院辅导委员会成员,并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亚洲协会(喷鼻香港)、伦敦国际计策研究所(IISS)担当理事。
李世默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得到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学位。
他是外交事务、外交政策、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国际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刘陈立,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前辈技能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根本举动步伐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微生物学会 ASM 国家代表,亚洲合成生物学协会 ASBA 联席主席,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根本前沿交叉”专门委员会委员,《合成生物学》实行主编,Engineering Biology、mLife 副主编,ACS Synthetic Biology、Quantitative Biology、《生命科学》等杂志编委。
曾获“安捷伦思想领袖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创新打破奖”等名誉。

潘建伟,1992 年和 1995 年先后获中国科学技能大学获理论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 年赴奥地利学习,1999 年获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
2001 年起任中国科学技能大学教授,201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紧张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根本问题考验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较主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
利用量子光学手段,他在量子调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主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关于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系统性创新事情使得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

任詠华教授,现任喷鼻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及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
任教授先后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天下科学院院士及喷鼻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其他奖项包括 2011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天下精彩女科学家造诣奖”、Josef Michl 美国化学会光化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百周年讲座奖、Porter 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等。
任教授紧张从事无机/金属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光物理学和光化学、以及运用于传感、有机光电和能源方面的分子功能材料根本研究事情。

沈春华教授担当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他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南京大学,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得到打算机视觉博士学位。
他曾在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NICTA(澳大利亚国家信息通信技能局)堪培拉研究实验室学习事情了 20 年。
2012 至 2016 年,他得到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未来学者人才项目帮助 ARC Future Fellowship。
其研究兴趣是在打算机视觉和统计机器学习的交叉领域。

过去 26 年,施一公领导研究团队在细胞凋亡机制、蛋白质受控膜内水解、前体信使 RNA 剪接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打破性进展。
2015 年通过冷冻电镜显微学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解析了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构造,2017 岁首年月次解析了人源剪接体构造,2020 岁首年月次解析了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构造。
曾获 2003 年国际蛋白质学会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10 年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2014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2017 年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David A. Weitz 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在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事情了将近 18 年。
他曾担当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999 年至今担当哈佛大学物理系和运用物理系教授。
他领导的小组紧张从事软物质科学的研究,重点关注材料科学,生物物理学和微流体学,已有几家初创公司将其实验室的研究观点商业化。
David A. Weitz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吴旻,1996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及经济管理学院,2001 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
之后受聘美国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 主校区)、建立媒体安全及鉴证研究团队,被付与全校“精彩学者西席”。
目前担当工学院副院长、Christine Yurie Kim 信息技能精彩讲席教授。
吴旻教授的紧张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及鉴证、多媒体旗子暗记处理、数据科学及运用。
她的学术研究得到多项创新奖、及包括 IEEE、ACM、和 EURASIP 在内的国际期刊/会议论文奖;曾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打算机天下杂志》评比为环球精彩创新青年之一。
她以旗子暗记处理、多媒体安全及鉴证的突出贡献当选 2011 年度 IEEE Fellow 及 2017 年度 AAAS Fellow,并入选美国国家学术发明院院士。
吴旻教授曾担当 IEEE 国际信息鉴证及安全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国际 IEEE 旗子暗记处理杂志主编。
目前出任 IEEE 旗子暗记处理学会 President-Elect(2022-2023)。

虞晶怡教授,OSA Fellow、IEEE Fellow、ACM精彩科学家。
他于 2000 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双学士学位,2005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现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信息科学与技能学院教授、实行院长。
虞教授长期从事打算机视觉、打算成像、打算机图形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事情,并先后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精彩青年奖(NSF CAREER Award)和美国空军研究院精彩青年奖(AFOSR YIP Award)。
在智能光场研究上,他拥有十余项国际 PCT 专利,已广泛运用于聪慧城市、数字人、人机交互等场景。
他同时担当 IEEE TPAMI、IEEE TIP 等多个顶级期刊编委和多个国际人工智能会议(ICCP 2016、ICPR 2020、WACV 2021、CVPR 2021、ICCV 2025)的程序主席。
他是达沃斯天下经济论坛“环球议程理事会”理事,并担当其 Metaverse 方向的 Curator。

张春立教授紧张从事成人神经发生、细胞命运可塑性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其团队率先在成人大脑和脊髓中进行了体内细胞重编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科学家》、《科学》、《自然综述:神经科学》、《创造》、Fiercebiotech 等杂志的关注和宣布。
同时,这一成果也被《科学家》杂志列为 2014 年重大科学进展之一。
张教授曾获多个奖项,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人创新奖、埃里森医学基金会老龄化新学者奖等。
此外,他还兼任多个机构的审稿人。

张黔博士于 2005 年加入喷鼻香港科技大学,现任腾讯工程教授及打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座教授,兼任华为-科大创新实验室联席主任、科大数字生活研究中央主任。
在此之前,她从 1999 年起在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事情,担当无线网络组的研究经理。
她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物联网、智能康健、移动打算与传感、无线网络以及网络安全。
她是 IEEE Fellow 和喷鼻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张博士于 2004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环球精彩创新青年之一。
2020 - 2022 年期间,张博士担当 IEEE Trans. on Mobile Computing(TMC)的主编。

更多重磅评委确认中......

关于「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35 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简称 TR35)的评比,如今,涵盖范围已包括生物医药技能、能源材料、人工智能、量子打算和通信、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

这一极具天下威信性的人才评价体系旨在探求从事创新科技研发、科技运用以及商业发展的青年事情者。
他们当中不仅有推陈出新的先锋者(Pioneers)与发明家(Inventors),还有高瞻远瞩的远见者(Visionaries)、勇于开拓的创业家(Entrepreneurs),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曾经入选者中的陌生名字,很多都已发展为行业领袖,如生物成像技能先锋庄小威、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特斯拉联合创始人斯特劳贝尔(JB Straubel)、CRISPR 基因编辑技能发明者张锋,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等。

2010 年,TR35 首次开展区域性评比,现已触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的数个国家和地区。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联手 DeepTech 将“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落地中国,形成一份全新的中国评比(简称TR35 中国),希望借此创造更多在中国科学技能领域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至 2022 年,TR35 中国评比已成功举办六届并寻觅到 210 位独具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科技青年领军人物(详情查看:2022年入选者、2021 年入选者、2020 年入选者、2019 年入选者、2018 年入选者、2017 年入选者),发掘了百余项天下级打破性研究成果,得到了业界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这份名单不仅将搜集中国最有潜力改变人类生存办法的科技青年,更将展现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商业趋势。

2023 年,第七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将连续探求在各大科研领域中不断打破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们,用他们的新创造和新造诣来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