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从标准层面优化无人发卡机设置,或大力推广ETC系统。

高速自助发卡切忌以便捷之名制造不便_发卡_体系 科技快讯

据《新京报》宣布,近日,不少北京市民创造,本市的部分高速收费站用自助发卡机代替了窗口人工发卡。
由于自助发卡机安装位置存在差异,一些驾驶员停车位置稍有不适,“臂长”不足,就须要在收费口下车或探出身体取卡,不但影响了通过速率,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由于集车牌识别、车型识别和自动发卡于一体,可节省人工发卡本钱、提升车辆通过效率,目前很多地方高速公路都已采取这种聪慧发卡系统。
有称,无人智能发卡模式将提高一倍车辆通畅速率。
果真如此,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省时省力的条件,应是做好了细节性设计,像司机“臂长”不足或机器发生故障,导致司机取卡困难之类的问题,宜提前就纳入通盘考虑。
若以便捷之名制造不便,那无疑是事与愿违。
鉴于此,有关方面宜尽早优化设计,避免想取卡却够不着的困扰。

跳出北京来讲,若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全部采取ETC(一直车电子收费系统),该当能避免更多类似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现在停车场都可以扫描车牌了,高速路收费还弗成”。

实在早在2015年,一张ETC卡就可以畅行全国高速公路。
可至今仍有很多高速收费公路要么是人工发卡,要么是无人发卡机发卡,ETC覆盖率偏低。
2014年有媒体宣布显示,利用ETC系统的司机占比,北京是22%,上海是14%,而天津还不到5%。
到银行办理ETC电子标签和储值卡时,遭遇多个条款限定,障碍重重。

考虑到这点,或许宜由主管部门牵头,加大力度推广ETC系统:如出台干系法规,鼓励司机和公路企业采取ETC系统,也以排队过长则免费放行等方法进行倒逼(像江苏规定高速公路排队超200米不免费放行,最高罚10万元);如积极折衷银行等,打消司机办理ETC的障碍。

总而言之,从标准层面优化无人发卡机安装、设置,或大力推广ETC系统,这是解题绕不开的两个“选项”。

□冯海宁(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