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数术人工智能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数术人工智能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千里马是否可以日行千里?古人是如何相马的

千里马是否可以日行千里?古人是如何相马的,人工智能 数学 云服务

历来人们大多认为,千里马泛指好马,所谓“千里”只是个虚数。然而古代人却在古籍文献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千里马实实在在跑出千里距离。看来问题主要出在“千里”这个长度上。千里马一词,最早见于《楚词·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以后中国正史中多次提到千里马,如《史记·赵世家》:“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据考证,周朝时代的1华里折合现代长度只有298.65米,1000华里就是现代的298.65公里。如以一个白昼12小时计算,平均每小时只需跑完24887.53米即可。对于马来说,这是正常的速度,仅仅与“快走”差不多。实际的长途行进,不可能连续不断的跑上12个小时,而是用某种“中速”。比如,每秒钟行进10米,每小时行进36公里。那么,用8个多小时跑完千里路程,其余3个多小时用于途中的吃喝休息,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事情。

马在中国古代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古人的出行工具,相当于现在的汽车,现在妹纸结婚都要求有车有房,车或者说马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很重要。另一方面,马还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体现,我们知道在古代打仗的时候骑兵比步兵要牛,叫什么铁骑之类的。每个骑兵都要有马,所以马多马少、马好马坏直接决定了国防实力。马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却不像现在的汽车一样有品牌的保障,是不是千里马,马自己也不知道。快速有效的找出千里马一直是人们的追求。于是以相马为生的人就出现了,他们精心研究,创造了神秘神奇的相马数术,并且发展为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认识论。

古代相马有三种方式,古人分出了三重境界。

第一种“见马之以征”《吕氏春秋·观表》中就介绍了10个会相马的人,他们各自观察马的特征都不一样但是都可以找出千里马。“见马之一征,而知节之高卑。”在《淮南子·齐俗》中也有说:“所相各异,其知马一也”。这类人在古代被称为数术家,《汉书·艺文志》有记载。

第二种叫“得其精而忘其粗”代表人物是与伯乐齐名的九方皋。有一次,他给秦穆公相马。相好了之后,秦穆公问:“千里马长什么样子呀?"九方皋说:”好像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结果秦穆公看了马就怒了,这明明是一匹黑色的母马!这时候丞相说:”陛下,这正是小九的高明之处呀,这就是得意忘象啊。“这一种相马术看见事物的本质而不会被表象干扰。《淮南子·道应训》和《列子·说符》都有记载”其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以其所不视。“

第三种就是大名鼎鼎的伯乐相马术。第一种方法根据马的特征发现马的本质,第二种超越了马的形象直接看到马的本质,而伯乐的相马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既得其本质又回到马的形象。抽象的本质就蕴藏在具体的形象中,从具体的形象中得到抽象的本质,抽象的本质再上升为具体——把马的天机再具体化,又形成了一匹完整的马。这又让我想起庄子的《心斋》”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用耳朵去听,只能听见声,属于感性认识;用心去听,听见的是音,属于理性认识;用气去听,听见的是乐,这我们暂且称为悟性认识。声、音、乐在古代是不同的东西,《乐记》中是这样讲的:”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施,谓之乐”。气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气”是万物的本源,就好比“道”用气去听就是用道去听,道栖于人,道与我齐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感情道理了。

从古到今。从骑马!到有车,过去的时代!十万火急是最重要的是情,八百里加急!都朝庭最重要的是情。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换马不换人,据有证的来判段历史!过去的老前辈一天能步行一百里路,一个好马!有可马不停的跑,他也没有吃喝的时间!有可能他每天能跑三到四百里,再跑到一个驻马店!再换一匹马,再跑!有可能两匹马一日一夜能跑八百到一千里路,马要喝水!吃一点才能跑得动,到了当今科技发展!再好的车得加油才能跑,没有油是铁一个!他也不会动,你说哪朋友们!

百度普通的马每小时能跑20-60公里不等。

而世界上最快的马的记录保持者是纯血马。

纯血马是一种马类的总称,以中短距离速度快而闻名于世,创造和保持着5000以内的各种距离的世界纪录,还没有其他品种的马的速力超过它在近千年以来。

再介绍下它保持的纪录:

1000米最佳纪录:53秒7;

1600米最佳纪录:1分31秒8;

2400米最佳纪录:2分23秒

以1000米来计算的话。它的秒速在18.87米/秒,以这个速度算的话时速在68km/H。

古代千里等于现在500公里,按这个速度计算,千里马是有可能出现的,然而马当然不可能以这种速度长时间的奔跑,如同博尔特也不能一直以百米9秒58的速度长时间奔跑一样。

那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千里马这种说法呢?

我想,究其原因,就在古人爱用整数和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所致。古人爱取整数,以求文章对仗、工整,例如五十步笑百步。爱用夸张的手法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种情况下,对千里马的描述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经的马一般每天能跑150公里,稍微好点的一天跑200公里,1000里就等于500公里,然而现代人谁都没见过一天能跑500公里的马。历史上的比较著名的马,比如关羽的“赤兔马”,刘备的“的卢”,项羽的“乌骓”,李世民的“飒露紫”等都是千里马。所以古代所谓的“千里马”根本不可能按如今的标准“日行千里”。

关于千里马究竟能不能一日千里有三种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与今天不同,比如千里马之称最早出现在《楚辞·卜居》中,当时周朝的一千里,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其实还不到30公里,别说马,就是头驴也不一定跑不完。所以“千里马”,可能就是古代的长度换算与今天不同。

第二种就是“千里”和“九”等数字一样,只是一个象征数字,用来表示马跑的很快而已,并不是真的能每天跑一千里。

而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古代中原缺少马匹,大部分的骏马都是捕捉来的野马驯服的,比如周穆王的八骏就是造父从华阳山捕捉来的野马。在虎豹豺狼到处都是的环境下,野马为了生存,锻炼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领。然而如今的马,大多都是人工驯养,已经丧失了拼命奔跑逃生的必要性,所以速度远不能跟它们的祖先相比。

到此,大家对数术人工智能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数术人工智能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