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河海大学读打算机专业时,我对付未来也仅仅有一个模糊的观点,想要找到一个好事情。
但是这个“好”有多好,并无观点。

史上最难卒业季人工智能让我斩获多个offer_人工智能_团队 智能问答

为此我找了辅导员和学长学姐咨询,辅导员说我学有余力时,可参与到学科竞赛当中,这一下让我明白了提高的方向。
我参加了几位老师的学科竞赛的军队,走上了科研之路。

DeeCamp人工智能项目从环球顶尖院校的1万名本、硕、博在校生中选拔600 名,李泽文作为一名本科生突出重围当选中。

我记得上第一节打算机导论课时老师就说“程序=算法+数据构造”,算法的主要性不言而喻。
大一暑假,我参加北大暑校的算法培训,系统地学习了ACM竞赛中常用的算法和技巧,为我之后的学习和项目打下了根本。

大二暑假,我有幸通过选拔,参加本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我和团队成员们每天培训结束后在自习室谈论当天培训内容,并仿照数学建模的流程一起完成课后作业。
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培训让我对数学工具(Matlab、Python等)的利用更加得心应手。

我第一次打仗人工智能是在大二,当时参加了“中国大学生做事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我们团队选择的题目是“验证码识别”。
第一眼看上去以为识别验证码非常大略,由于大多数人只要看一眼就能够精确识别。
然而,经由辅导老师的剖析才知道,验证码种类繁多、中英文殽杂、颜色多样,并且还有不同的旋转角度,看似大略的问题对冰冷冷的机器来说并不大略。
好奇心使令我进一步探求答案,我在国内外慕课平台长进修各种与人工智能干系的课程,与项目团队一同研究人工智能干系技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打仗到了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等技能。
尝到甜头之后的我以为人工智能非常故意思,能够做许多普通程序做不了的事。
在一次比赛中,我们希望监视施工场所中工人们佩戴安全帽的情形,提醒未佩戴安全帽的人,从而减少意外事宜的发生。
如果依赖人工24小时不间断地巡视各个地点,显然是高本钱低效率的事。
我们利用工地上已有摄像头,再加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前一阵的换脸app盛行之前,我们团队就考试测验过提取人脸的轮廓信息,通过天生对抗网络对人脸图像进行复原,该方法也可以泛化到提取人脸A的面部轮廓,然后通过神经网络天生人脸B,从而达到换脸的效果,用的是同样的一个事理。

在此根本之上,在我的毕业论文中也利用了相同的方法:我基于博弈的思想设计了一个能够跨年事识别支属关系的神经网络,只要向该网络输入两张人脸图片,网络就会自动提取他们的身份特色进行比对,输出两人是否具有支属关系,就好似当代版“滴血认亲”技能。

随着我对人工智能技能的不断学习和利用,我的思维总是会向人工智能靠拢,碰着问题总是在想如何能够让模型学习到问题的实质。
日子一长,我觉得到它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彼此之间相互吸引,仿佛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

说实话,本科生搞科研、做竞赛的并不算多,大二大三的课程难度大、密度高,在担保绩点的同时,想要出成果更是难上加难。
此外,我还担当院科协主席,须要管理和折衷干系事情。
为了担保项目进度,熬夜读论文、写论文切实其实是家常便饭。

我记得之前在参加“中国大学生做事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时,我们团队五个人中四个是大二的,而其他团队大部分都是大三以上的学生。
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我们,以为我们知识构造不如高年级,但是我们并不在意外界意见,通过看慕课补足短板,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作为队长,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征采了一些关于管理类的书本,从书中探求履历。

后来经由团队谈论,我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多个小模块,每个人卖力一块。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团队抵住了压力,是我校唯一一支冲进全国总决赛的低年级军队,终极斩获国家二等奖。

到了大四,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项比赛的我,得到了一些成绩,大家以为我会理所应该地选择保研深造。
但是我深知自己的目标,使放弃了保研的机会,打算往后有能力的时候再选择出国学习,现在只想在自己喜好的道路上探索,这可能也是母校校训中“勇于探索”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大三暑假,我没有参加任何学校的保研夏令营,而是进入创新工场举办的DeeCamp人工智能演习营。
进入DeeCamp后,我参与到自动驾驶项目中。
传统的自动驾驶常日是基于规则或者须要在现实天下中演习的,须要花费极高的经济本钱乃至生命代价。
与此不同的是,我们是在一个构建好的虚拟天下(仿照器)中,利用算法演习虚拟的车进行自动驾驶,然后基于强化学习和模拟学习技能,将仿照器中习得的高风险行为策略知识,迁移至真实环境,这有效降落了真实环境的演习本钱和风险,并成功地在真车上进行了测试。

随着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加深入,我也更加明晰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疫情造成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中,作为一名本科生的我, 一举斩获多家AI公司的offer。

作者:李泽文

任务编辑:王新伟

文章来源:《大学生》杂志2020年9月刊

版式设计:黄晓珊

中国大学生网(微信ID:dxszzcn)

投稿:china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