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上线人工智能通识课

新课程奔赴新就业 人工智能成新生必修_人工智能_技巧 AI快讯

据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陈伟先容,学校根据时期对人才发展的须要,2024级本科新生将全部履行全新重构的培养方案,每个专业都将履行人工智能通识教诲的培养,所有专业都会有人工智能导论、打算概论、设计思维、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等这种通识必修课程。
同时,还哀求设置“前沿交叉技能”“AI+专业交叉”课程群,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共情能力等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能力。

实际上,目前已有多个高校宣告将人工智能加入通识必修课程。
最早在今年2月27日,南京大学宣告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中开了先例。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在此前接管媒体采访时表示,该课程将作为必修哀求,在2024年秋季学期针对全体新生正式推出。
将培植“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领悟的前沿拓展课为根本,从知识、能力、代价不雅观与伦理三个维度开展教诲传授教化,并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诲深度领悟的实践路径。

南京大学2024届硕士毕业生晓琪对北京商报表示,虽然没能体验到新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但在就读出版专业期间,所在的信息管理学院也设有“聪慧出版与知识做事重点实验室”,个中就包括了一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干系项目。
并且,南京大学出版社与南京大学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研究所也互助开展了语义出版干系项目,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尖端技能结合起来。

此外,南开大学日前还携手华为公司发布“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操持”。
据该操持首批发布的“AI教诲传授教化篇”,包括三大任务,即构建立体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搭建全方位人工智能产教领悟平台、开展多类型人工智能教诲传授教化研究。
据悉,南开大学已与华为公司共同开拓了人工智能基座平台和38门高水平示范课程。
同时,目前打造的130余门人工智能课程,实现从“通识根本”到“专业进阶”再到“多元拓展”的渐进式培养模式。

是市场须要也是时期须要

“人工智能纳入越来越多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主要的影响,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市场须要,也是时期的须要。

数势云创科技有限公司AI卖力人李飞对北京商报进一步指出,当前,就业市场对人工智能的人才是非常渴望的。
除了AI技能与多个学科领域都有交集外,伴随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推进,许多传统职业可能会发生变革或消逝,AI干系的技能将变得更加主要。
并且,在环球范围内,节制AI技能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指标,高校教诲的改革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据智联招聘此前发布的《2024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第三期)》,人工智能工程师冲上春节后第三周招聘月薪榜单第一名,均匀招聘薪酬24127元/月,比第二名芯片工程师均匀每月高了1292元。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管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工程师招聘薪酬能冲上“榜一”,是由于在这个时期,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人工智能工程师正是这个时期最紧缺的人才之一。

晓淇见告北京商报,“今年春招,班级中个别本科就学习了打算机、数据剖析等技能的同学优先去了薪水更高的互联网公司。
虽然很多事情没有写明必须要有人工智能干系知识储备,但有一定比没有更好找事情,也更随意马虎拿到高薪,是有隐形的筛选在的”。

其余,李飞指出,目前就业市场上对应聘者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哀求也越来越高。
紧张表示在四个方面:一是技能能力,常日会哀求应聘者具备踏实的工程化能力,尤其是AI Infra的能力,并同时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能有深入理解;二是算法知识,算法工程师成为人工智能行业最热招岗位,表明市场对算法设计和开拓能力的需求很大;三是数据处理,数据剖析和处理能力也是关键,包括数据洗濯、特色工程、数据可视化等技能;四是领域知识,除了技能知识,企业还希望应聘者对特定行业或领域有深入理解,能够将AI技能运用于办理实际问题。

新教诲如何与就业更好结合

根据教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报告“智能科学与技能”本科专业,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占比仍旧较低。

有名计策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从大环境的发展来看,推进人工智能教诲确实迫不及待。
但在人工智能技能日月牙异的背景下,为了让新的教诲与新的就业市场更好地结合,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互助,理解市场需求和人才哀求,及时调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同时,加强实践传授教化环节和校企互助项目,为学生供应更多实践机会和演习实训机会等。

“一方面要和企业互助,产学领悟,面向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要从用的角度出发,考验传授教化成果不要用考试,而是要用AI实践,实践可以是编程措辞,也可以是详细AI的数量运用。
”有名经济学者盘和林说。

李飞补充道,高校还须要加强师资培训,确保西席团队具备最新的AI知识和传授教化技能,还要供应必要的技能工具和资源,如数据集、开源软件和硬件资源以及在传授教化中强调AI技能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要把和人类代价不雅观进行对齐这一理念贯彻到底。

在21世纪教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除了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高校开始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整体素养,而不仅仅是为理解决某个市场问题。
“如果学生上这门课程还是为了挣学分或者通过考试,还是无法培养出一个真正高本色的人才。
更多的是要转变应试思维,培养出创新思维。

值得把稳的是,据王骏此前先容,南京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素营养歧于人工智能专业哀求。
通识素养是作为智能时期的劳动者应该理解和节制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代价不雅观。
而人工智能专业教诲更多侧重于人工智能技能的发展和创造,涉及更为精湛的数学、信息学、打算机等知识和技能。
这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

北京商报 金朝力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