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终极形成一块竹板

福州“90后”海归居然用人工智能做这个!_竹条_竹子 智能助手

由于材质的缘故原由

可比树木要难得多

好在有位牛人

福建省百人操持专家

福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

刘文哲

这位“90后”海归青年

带领团队研发了竹条精选机等

一系列智能设备

不仅使竹子变竹板

还实现了全智能化

刘文哲(中)

1

刘文哲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时

学习的是人工智能专业

2017年返国后

他加入了福州本土科技公司

福建帝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成为企业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

一开始

刘文哲做的是算法研究

有次在与父亲谈天中

他得知了父亲的一件憾事

多年前

刘父曾委托广东一所高校

研发制作竹子精选设备

办理人工筛选竹子检测效率低、

误检和漏检率高的问题

由于当时技能水平有限

终极没有成功

刘文哲的父亲从事竹子加工已经30多年了。
刘文哲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有所理解。

传统的竹子筛选紧张依赖人力。
工人每天要在强光下,用眼睛来识别一根根竹条的几十种毛病,再做颜色分选。

这是一项高度重复且耗精力的事情,不仅过多依赖人力,对工人的视力和履历也有极高的哀求。

刘文哲产生了一个想法

可不可以把人工智能知识

利用莅临盆中?

于是他带领团队

开始项目立项,搞研发

2

竹条的毛病有很多种

比如裂痕、虫洞、发霉等

每种毛病又存在不同的情形

刘文哲要把这些弄通、弄懂

才能教给机器人

他们拜访了省内几十家竹子加工厂,有时候一呆便是一个月,随着工人一起分拣竹条,学习如何辨别毛病,之后将网络到的各种竹条毛病照片和信息,结合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演习模型。

刘文哲说

一开始以为很大略

认为3个月就能做出来

后来才创造困难重重

从机器到算法

机器须要不断优化和打磨

经由十代迭代

2019年

竹条精选机成功实现量产

以算力根本作为支撑,智能竹条精选机对一根竹条拍摄多达200多张的照片,2秒钟就能全部识别出照片信息,自动对有瑕疵的竹条进行筛选、分类。

一台设备能代替2名工人,每天的产能达到1.2万根,毛病识别率达99%以上。

3

我国具有丰富的竹资源

福建省竹林面积

在全国名列前茅

“以竹代木”大有可为

刘文哲考试测验着将人工智能、

机器视觉等前沿技能

深度参与竹加工家当

目前

刘文哲的团队已自主研发了

智能锯竹机器人、智能竹条系缚机、

智能竹条精选机、

智能竹条上料机等设备

实现了从单个竹加工设备

到整条生产线的拓展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受到客户的广泛欢迎

林铭

来源: 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