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人工智能时代了为何还要提倡劳动教诲?_必修课_学生
曹茜茜
8月24日,教诲部教材局先容《大中小学劳动教诲辅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时提到,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诲必修课,将劳动教诲贯穿学校教诲的各个方面,办理有教诲无劳动的问题。《纲要》规定,中小学均匀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有教诲无劳动,曾是家长、老师的一块“心病”。不少学生上知天文地理、下懂自然科学,所学之广博常令父辈自叹不如,但也常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闹笑话,“高分低能”征象不少见。劳动机会减少、劳动履历不敷,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独立开设劳动教诲必修课,让劳动教诲“不缺课” ,让学生劳动课“不挂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劳动教诲纳入必修课,厘清劳动教诲的边界很主要。劳动教诲,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把稳手脑并用”。换句话说,教室学习、实验室做实验、写学术论文等文化学习,都不算劳动教诲。“劳动教诲是干出来的”,要让学生有“劳”的体验、“动”的经历,实现教诲与劳动有机结合,才能避免“讲劳动”“听劳动”的征象。
不过,也有人疑问,如今都人工智能时期、机器人时期了,还有必要大力提倡劳动教诲吗?俗话说:不苦不知甜滋味,不劳不懂柴米贵。劳动教诲是学天生长的必经之路。智能技能,刚好还可以用来为劳动教诲必修课作科学考察。教诲部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当代信息技能手段,对劳动教诲过程记实评价,将推动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参考。这意味着,劳动教诲纳入必修课,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实打实地影响升学和就业。
当前,包括湖南在内的多地已开始行动。如湖南大学附属中学每学年组织3至5日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稻子收割、竹筏竞渡、撒网捕鱼;南昌市教诲局制订《南昌市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诲履行方案》,规定中小学校组织开设家政、烹饪、非遗传承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劳动教诲纳入必修课程,将全面提升育人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精确的“三不雅观”。
[责编:杨兴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