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档研究院(下文简称“杭高院”)一年一度的“国科in杭”招聘会上,近百家企业带着400多个岗位需求涌进校园,上演“抢人”大战。

西湖大年夜学首届本科生赴美交流、近百家企业涌进杭高院抢人才——杭州科教人才一体攀登双向奔赴_西湖_高院 绘影字幕

一边是学生从杭州走向天下,一边是毕业生与城市“牵手”留杭就业创业。
这一“出”一“进”,是杭州推进“三名”工程、履行“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的生动写照。
以西湖大学、杭高院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打破性的先行探索,为“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探求更优表明。

“引”“育”的同向发力:

天下英才聚此间

在西湖大学,看到一份招聘统计数据:过去6年学校一共收到了3万多份简历,个中95%以上来自外洋。

早在学校成立之初,校长施一公就表示,在引才上西湖大学将努力为国家人才库做“增量”。
迄今为止,西湖大学已面向外洋全职引进了220余位科学家,他们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向外招才,向内聚才。

在杭高院云艺院区7号楼,一排院士像尤为能干:王建宇、赵国屏、吴岳良、江桂斌、李林、谭蔚泓、唐勇等14位两院院士的照片整洁排列,被师生们称为“镇楼之宝”。
自2020年招收首届研究生以来,杭高院就充分借力中国科学院强大的资源上风,“联姻”院士、全力“造血”,短短几年就组建起一支教诲科研王牌之师。

无论西湖大学的外洋招引,还是杭高院的强势集聚,都彰显著杭州爱才若命,让天下英才会聚的伟大格局,以及在人才计策上的深谋远虑。
把稳到,在今年杭州市两会政府事情报告中,十余次提及“人才”二字,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事情机制保障、改进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对全方位培养、用年夜大好人才作出支配。

在多渠道引才聚才的同时,杭州努力写好多维育才文章。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杭高院、西湖大学,以不同路径的寓教于研先行先试。

中国科学院院士、杭高院院长王建宇带领团队攻关科研项目

“在杭高院,学生能深度参与国家最前沿的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杭高院院长王建宇先容,作为国家科技“火车头”、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承担了约三分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植了近三分之二的国家重大科技根本举动步伐。
承办杭高院二级学院的12家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其科研平台同样也是杭高院研究生的实践平台,走进实验室、进入课题组,学生在这种浸润式培养的环境和蔼氛里,在导师辅导下“真刀***”地参与“国字号”科研。

在西湖大学学生眼中,学校便是一个“富矿”:200多位博导对应153位本科生,学生们可以得到多对一的深度培养。
在这里,所有本科生前两年不分专业,可以选择一位博导作为自己的学术导师,同时学校还会配备学业导师、社会导师,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科研轨道。
同样,这里的博士生也可以选择跨学科的双导师,通过大师引领、科研熬炼,成为国家急需的根本学科研究后备力量。

杭州日报团采访西湖大学干细胞与癌症实验室

“破”“立”的深层逻辑:

除旧布新为人先

“放在以前,这是很难想象的。
”在接管采访时,梁新栋几次提到这句话。
他很有感触地见告,跟他先前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比,在这里他有更多机会带学生,“学校设立公正竞争制度,给不同资历的研究员同等招生支持。

梁新栋现为杭高院引力波宇宙太极实验室(杭州)特聘副研究员,“90后”的他已拥有一支20多人的硕博科研团队,也是清一色的“90后”。
这帮“90后”非常争气,多次参与研发“国之重器”,个中“空间窄线宽激光器和空间飞秒光梳”随“梦天实验舱”一同升空。
去年团队争取到了1000多万元科研经费。

创新已刻进基因的杭州,把准改革深层逻辑,破立并举,为推进科教人才一体化开释有效新空间。

杭高院蔡车国科研团队

杭高院生命与康健科学学院副院长蔡车国教授谈到新的校企合培养人模式时说:“我们将要录取约120个研究生,个中约30人是跟华大集团的华大教诲中央联合培养的。
”在口试会上,与学校教授不一样,企业口试官的提问更倾向实际运用,“这也给我们培养学生提了个醒,除了理论研究,还要看重转化运用以及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加速让科研成果从‘书架’上‘货架’。

杭高院的育人模式探索,得到了办学母体国科大的重点支持。
杭高院每年拿出15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成功立项的学生团队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双创资金。
在教诲部主理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杭高院团队斩获国际赛道金奖,该奖得奖率仅为6‰;2022年,国科大组织104个单位参加双创大赛,35个项目进入决赛,杭高院就占了8个。

除旧布新,同时发生在西湖大学。

“我想做大略而纯粹的科学,这里能圆我的梦。
”每当有人问蔡尚“为什么选择返国,来到西湖大学?”他总是这样回答。
2017年年底,蔡尚离开斯坦福大学,正式加入浙江西湖高档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与团队一起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

西湖大学蔡尚科研团队

为了让科学家们安心圆梦,西湖大学的破旧制、立新规一贯在路上:坚持破“六唯”——破除唯论文篇数、唯引用率、唯获奖情形、唯影响因子、唯人才头衔、唯专利数量;立“一核”——看重研究成果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这个核心要素;实施6—7年的长周期考察——学校为学术人才供应相对稳定的科研支持,其间不做年度绩效考察,到期进行一次性考察,让人才能够长期专注地深耕根本研究领域重大科学问题。

“如果在传统高校,我可能已经被淘汰了。
”作为这些制度的受益者,蔡尚很感慨。
加入西湖大学后的4年,他团队的科研产出一贯是“空缺”。
实在,这几年他带领团队一贯深耕乳腺癌研究,直到第5年终于憋出了“大招”——首次证明乳腺癌组织中存在的多种独特“胞内菌”在肿瘤转移定植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浸染,这个重大打破揭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为深入理解肿瘤转移及临床治疗乳腺癌供应了全新思路。

几年来,在“静待花开”中,西湖大学产出了30余项天下领先的原创理论和核心技能成果,面向国家需求承担国家级项目百余项,在多个学术方向上走在世界前沿。

“融”“合”的全新气候:

产教深融优生态

“你想听什么故事呀?”在一块大屏上,语音交互机器人“汤姆猫”正在和小孩子亲切互动。
这是走进西湖大学工学楼深度学习实验室看到的一幕。

蓝振忠与团队在谈论项目进展

这只“汤姆猫”有影象、有情绪,能主动与人交互,是实验室研发的AI机器人。
依托实验室成立的西湖心辰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和运用方面处于海内领先地位。
38岁的实验室卖力人蓝振忠,4年前从谷歌离职加盟西湖大学。
团队已将大模型技能做事运用于美年大康健、亲清在线、造梦日记等多个业务场景中。

像蔡尚团队那样“从0到1”的原始创新来之不易,蓝振忠团队这样“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运用,则更好地助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西湖大学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家当赛道,“落子”契合杭州产教深度领悟的新格局。
西湖大学党委布告董清源见告,学校已造就和孵化46家高新技能企业,个中8家达到准“独角兽”规模;得到融资超过25亿元,总估值超过140亿元。

西湖大学党委布告董清源

为了推进科技成果在杭转化,杭高院分别与3家上市公司成立院企技能创新平台,打造HIAS科创园,为师生及中国科学院科研职员在杭成果转化供应全方位的落地做事。

放眼全市,2023年杭州市属高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60多个,总金额达14318.25万元。
杭州正以新一轮产教深度领悟,全面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做事城市。
产教深度领悟,不仅助力杭州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也让越来越多人才把杭州作为事情和生活的首选地。

“我非常愉快在这里扎根发展。
”老家山东的杭高院首届博士研究生侯增见告,去年毕业后他选择留杭加入余杭区良渚新城管委会,利用专业所长助力良渚生命科技小镇生物医药大康健类平台发展,“目前生命科技小镇已累计注册生命康健类企业300余家,这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杭州便是我空想的生活城市。

杭高院党委布告邵雪荣

采访中,杭高院党委布告邵雪荣向透露了一组数据:去年杭高院毕业的首届200个研究生,虽然浙江籍学生只占5.22%,但毕业总留杭率超过了50%。

“这些创‘财’、育‘才’,都是推进教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成果,是深度做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杭州实践’。
”杭州市教诲局党组布告、局长钮俊表示,杭州教诲将以平台培植聚“势”、以校地互助借“力”、以生态培植谋“远”,大力推动“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取得更加踏实的成效。

杭州日报团采访杭高院太极实验室

短评

筑梦杭州 成愿未来

作者 李军

“我们从没看到过一个地方政府,像杭州这样,对付吸引人才、造就人才,有如此高的渴求、决心和诚意。
”谈到杭高院的出身,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吴岳良院士曾这样描述。

“在杭州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启自己的梦想,创造人生的奇迹。
在这里,天有多高,你的潜力就该当发挥到多大!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写给心怀梦想的天下英才》一文里曾这样描述。

这是城与校的“双向奔赴”。

也是校与人的“双向奔赴”。

更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高校,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植一流城市。
高校是科技第生平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主要结合点。
加快培植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央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加快培植环球创新策源地,是杭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因时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定选择。

杭州日报 童伟中 李军 艾图画 余敏 王泽英 王厚明 / 文 张之冰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