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奇点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批驳——从物种奇点论到社会奇点论_人工智能_奇点
人工智能奇点论是主要的自然科学问题,同时,它所带来的智能机器能否像人一样拥有自我意识、智能机器对人的劳动能力的替代、技能变革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许多新寻衅。正如恩格斯所言:“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期的创造,唯物主义也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据此,为了展现人工智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代价,必须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来科学阐发人工智能奇点带来的新问题、新寻衅。
人工智能奇点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批驳
——从“物种奇点论”到“社会奇点论”
作者:程 萌
摘 要
“奇点”是当前剖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影响的主要理论框架。它常日用来表示人工智能将以指数级的增长速率冲破人类与机器之间界线的巨变环境。而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只管近当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与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再到人工智能的生产办法变革有紧密联系,并且人工智能在19世纪机器体系替代人的体力器官的根本上又进一步展现出替代人的脑力器官的演化趋势,但它在本色上难以得到人之为人的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的主体性意识。基于此,马克思从生产办法变革和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内在勾联的角度所总结的“两个决不会”与“两个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人工智能时期依然具有强大的科学代价。这即是说,人工智能的技能奇点带来的并非“机器是人”的“物种奇点论”,相反是使超越成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的“社会奇点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物种奇点论 智能成本化 社会奇点论
随着人工智能在当古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主要的浸染,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开始采取原来作为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奇点”观点来描述智能时期的来临对人的存在办法、人类的出息命运以及社会的发展形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奇点附近》一书中,库兹韦尔强调:“奇点将代表我们的生物思想与现存技能领悟的顶点,它将导致人类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在人类与机器、现实与虚拟之间,不存在差异与后奇点。”[1]据此,上述人工智能奇点论便是对机器智能在未来的某个期间一定超越人类智能的乐不雅观主义剖断,是一种主见机器与人类之间不再存在任何根本性的生物性界线的“物种奇点论”。与其不同,无论是蔡斯的《经济奇点:人工智能时期,我们将如何谋生?》还是扎卡达基斯的《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期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均着重阐释人工智能的技能革命所导致的与其说是物种存在办法层面上的“人类时期的闭幕”,毋宁说是在社会形态维度将引起“成本主义的闭幕”的“社会奇点论”。
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后者的这种不雅观点无疑是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客不雅观状况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是历史的起源地和真正根本,同时生产办法的变革将极大地改变人的存在办法。更为主要的是,成本主义生产办法在取代封建生产办法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等进步过程中,又逐步暴露出成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内在抵牾和由其向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过渡的一定性。同理,当古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紧张威胁,亦并非来源于智能机器本身,而在于其运用办法。基于如上考虑,要科学地探究人工智能奇点时期的到来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就必须超越“物种奇点论”的实证主义方向,并历史唯物主义地剖析技能奇点给人的存在办法、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等带来的重大变革问题。
一
人工智能技能奇点来临的“存在论隐喻”:“机器是人”
奇点最初是数学学科利用的分外观点。其后,奇点被引入物理学领域,用来阐述作为宇宙起源的“黑洞”。而在打算机科学领域,最初是诺依曼将奇点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构造关联起来,强调一旦达到某个技能奇点,全体人类社会将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状况大不相同。
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库兹韦尔从物理学技能进化、生物学物种等方面乐不雅观地预估了21世纪人工智能将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向前发展且一定在某一时候完备赶超人类智能的奇点环境。“未来的打算机便是人类——即便它们是非生物的。这将是进化的下一步:下一个高层次的模式转变。那时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智能,终极将是非生物的。到21世纪末,人机警能将比人类智能强大无数倍。”[2]在库兹韦尔看来,奇点的来临是技能发展所遵照的“加速回归定律”的一定结果。该定律认为,由于技能的进化既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又是生物进化的延续,故而它进化的速率不再是物种层面的自然进化速率,也不是传统物理学意义上缓慢的电化学反应速率,而是在某一期间内能够呈指数级趋势增长的光速。根据库兹韦尔的这种逻辑,21世纪末这种技能加速进化的终极结果,乃是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生物性智能没有任何差异。
按照当古人们对人工智能三大发展阶段的经典区分,库兹韦尔所述的这种奇点环境所对应的无疑是第三阶段的“超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趋于摆脱人类掌握并完备超越人类。“弱人工智能”期间,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只是某方面较强的专业事情能力,但整体上还无法与人类相提并论。譬如,阿尔法狗、自动智能驾驶汽车等。“强人工智能”期间,人工智能具有了宽泛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快速学习、高效处理等繁芜操作,就像苹果公司开拓推出的Siri。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引发国内外学界对人工智能的存在和发展前景进行不断反思的亦多集中于第三阶段的“超人工智能”,并且以人工智能能否得到人之为人的可以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的自我意识为焦点问题。特殊是,自著名的“图灵测试”以来,人工智能可以具备同人类一样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浩瀚学者的武断信念。但塞尔提出的“中文屋”实验表明,纵然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也只是证明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运行,并不能充分解释机器能够拥有和人类一样的理解能力。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工智能的意识天下是一个由既定的规则、程序确立的封闭天下,并且其运行的“高效性”正是由这种意识的“封闭性”来保障的。以是,与始终处于开放状态的人类意识比较,当古人工智能的这种思维效率的优点也正是它思维能力的缺陷。由于“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便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从比意识更深刻的存在层面来看,“超人工智能”技能奇点的来临可能导致的乃是一种物种层面的“机器是人”的“存在论革命”。“如果真的实现了超级人工智能,万物都将变成技能化的存在,此种存在升级意味着人类在世界存在系统中失落去了地位,人类不再主要。”[4]这样,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紧张威胁之处,就在于其试图以新技能的办法改变人在世界万物中原本霸占的主体性地位。
事实上,借助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阐述的“人是机器”的经典命题,我们更能有效把握当古人工智能的技能奇点带来的这种“机器是人”的“存在论隐喻”。作为深受近代自然科学影响的机器唯物主义者,拉梅特里认为人的身体运动和思维运动均只是机器的物质运动而已,根本不受神秘的上帝力量的指引。“心灵的统统浸染既然是这样地依赖着脑筋和全体身体的组织,那么很显然,这些浸染不是别的,便是这个组织本身:这是一架多么聪明的机器!
”[5]这种带有启蒙性子的人本主义新天下不雅观,在马克思的《***宣言》《成本论》等著作所描述的成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环境中得到了更为清晰的印证。一边是,机器作为新的生产资料,“把统统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毁坏了”[6];一边却是,“攫取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统统自由活动。乃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7]。
随着人工智能时期的加速到来,上述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物种界线愈加模糊,原来作为生产过程主体的人类被机器统治的异化环境也进一步得到了显现。只管存在一次又一次的进化和发展,人工智能在实质上因此海量数据为运行根本,以精确打算为运作办法,以聪慧系统为管理核心的智能机器。首先,人工智能通过技能手段不间断地网络用户的行为轨迹,包括浏览的网页、谈天的记录、运动的办法、饮食的偏好等。其次,人工智能将网络来的大量数据信息置于一定的运行程序下进行统计剖析,进而就能精确把握某个人的存在办法。末了,人工智能的数据和运算都因此仿照人类智能的聪慧系统为核心的。从PC时期的一体化操作系统,到互联网+时期的网络领悟,再到当前大数据时期的云打算系统,无不印证着聪慧系统在人工智能全体运转过程中的管理中枢浸染。虽然这种以人类智能为目标的仿照在当前还只是发展到功能层面,但它内蕴着达到近似人类的意志、情绪和意识水平的机会。这意味着同机器大工业时期相类似,人类在人工智能技能奇点来临的时期亦存在被边缘化的巨大风险。
在对人工智能技能奇点的批驳反思中,必须始终站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剖析其与当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办法的紧密关联。毋庸置疑,所谓的“物种奇点论”非但不能科学揭示出技能所具有的光鲜的历史性子和社会关系的双重维度,反而会以“机器智能超越人类智能”“人类闭幕论”等虚假不雅观点,滋扰人们对技能图景中人的实质、人的主体地位等的准确判断。对付马克思主义者而言,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起源地,也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根基。以是,进一步站在生产办法层面磋商人工智能与机器体系等劳动手段的联系和差异,才是当前破解人工智能奇点论奥秘的主要路子。
二
生产办法层面人工智能与机器体系的关联: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各种经济时期的差异,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若何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8]由此,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机器和当前的人工智能在生产办法层面均是对人的劳动器官的延长、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增强。二者的差异仅仅在于,机器延长了作为人的体力劳动器官的“双手”,人工智能则在其根本上又延长了作为人的脑力劳动器官的“头脑”。换言之,人工智能是在机器阶段的发展根本上对作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9]的劳动能力的全面替代。
根据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稽核,在前成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直接统一在一起的。二者的分离过程,始于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发展于近代初期的工场手工业,并在机器大工业期间达到高潮。详细而言,在中世纪“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根本”的“城市和村落庄的分离”[10]的进程中,城市手工业者为了减少彼此间的竞争和抵御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便自发联合起来并按照家当标准建立起行会组织。在这种行会内部,劳动者必须熟习所有的生产工序和生产流程。到了近代社会初期,由不同种的手工业者在同一成本家的指挥下在同一工场等分别承担不同的生产步骤的工场手工业应运而生。这种较行会期间更全面的社会分工,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在单位劳动韶光内所生产的产品量的同时,又造成了对劳动者的“去技能化”,即过分重视体力劳动而忽略了人的脑力劳动的主要性。
对此,工场手工业期间的政治经济学家斯密的《国富论》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一个人如把他生平全消磨于少数纯挚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影响,又是相同的或极其相同的,那么他就没有机会来发挥他的智力。”[11]此后,拜比吉、尤尔又连续从生产工艺学的角度磋商了工场的手工工具和工厂的自动化机器体系的差异、脑力劳动在机器化大生产中的浸染、机器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危害等重大问题。这些不雅观点对马克思理解机器、脑力劳动以及无产阶级等在成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的浸染均供应了有益的借鉴。当然,他们未区分机器和机器的成本主义社会利用形式,从而陷入“技能决定论”的做法,又是直接遭到马克思驳斥的。例如,在被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称作“机器论片段”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反复指出:“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工具化的知识力量。”[12]这表明,机器并非纯挚的自然物质形态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特定的社会形式和历史性子,是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利用其节制的科学知识所创造的工具化的产物。在此根本上,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家们有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关系的论述作出了主要推进:“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转化为成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根本的大工业中完成的。”[13]在马克思这种全新的视域中,成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一定导致工人和自身的智力活动分离,使自身沦为纯挚的、碎片化的体力劳动者,越来越损失对生产过程的主导权。
以马克思在《成本论》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机器的两个经典比喻为切入点,我们更能系统理解它对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全面超越。其一,机器是超越工人的体能在力度或速率等层面上的不敷的“机器怪物”,“它的魔力先是由它的弘大肢体持重而有节奏的运动粉饰着,然后在它的无数真正事情器官的猖獗的旋转中迸发出来”[14]。其二,机器是使工人的劳动技能不断消亡的“能工巧匠”。在这里,传统上哀求必须有风雅的劳动技能的“闇练劳动”蜕变成“大略劳动”。于是,工人不用再特殊关心他们所实行的特定的生产任务,而是随时可以在机器体系的管控中从一条生产线调换到另一条。并且,由于机器作为新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完备节制在成本家手中,这种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的生产征象,在更根本的社会关系领域意味着成本家统治工人群体的新的等级秩序的涌现。
人工智能是利用信息技能对机器体系的机制和功能的进一步扩展。以是,上述人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均不如机器的环境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时期,并且被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首先,与之前的机器比较,人工智能进一步战胜了人的体力不敷的局限。其结果是,不但能推动非常沉重的物体,而且也极易让人产生极大的屈辱感和自卑感。其次,与机器将繁芜的生产过程分解成大略的动作后再交给不同的工人来完成类似,人工智能将纷繁多样的信息数据简化至只有“0”与“1”两个数字符号的二进制运算。它亦不像人一样受脑力疲倦、感情颠簸等主不雅观成分的影响,因而其所凸显出来的信息处理的快速性和精确性更是人脑所不能企及的。
在技能发展史上,人工智能这种远胜于人的劳动能力的智能来源每每被认为有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以及行为主义等三条路线。只管人工智能的三大智能路线之间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难以真正具有人的心灵表征事物的状态属性的意向性、只识程序上的语法而无法通达人类的措辞意义本身等发展困境,使它与人类智能依然会存有显著的差别。然而,“智能技能旨在扩展和增强掌握权力,无论是通过软件运用程序对物体进行远程掌握,还是通过算法剖析对人群进行社会掌握”,“在成本主义社会中,这些要务从一开始便是成本主义的组成部分”[15]。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成本主义运用前景的担忧。
三
人工智能在成本主义社会的运用:成本对劳动的新剥削
在马克思那里,成本和劳动作为成本主义生产办法中的两种核心生产要素,是“工具化劳动”与“活劳动”的分离,进而在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无产阶级的劳动能力的对立。马克思认为,在成本主义生产办法中,表面上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商品霸占者”与作为“货币霸占者”的成本家都有平等的权利来哀求掩护自身的利益。然而,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同霸占生产资料、政治权力、武器装备等的成本家相反抗,以是常常在斗争中处于妥协乃至失落败的田地。
在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马克思就遵照了上述“阶级政治”逻辑,明确指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统统形式的奴役即统统社会穷苦、精神屈辱和政治寄托的根本。因而,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统统政治运动都该当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16]。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期,马克思的阶级政治学说又面临新的“技能政治论”的寻衅。所谓技能政治论,是指技能并非是完备客不雅观中立性的工具,而是已经参与人们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充当阶级斗争、抵牾调节、巩固统治等的政治角色。如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稽核人工智能对无产阶级的影响时提出“无用阶级论”。站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上,赫拉利的这种“无用阶级论”极具迷惑性。他虽然也认识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在智能时期同机器时期一样不可避免,但忽略了“无产阶级”之以是在政治层面“无用”并非由于“技能”,而是由于生产办法层面劳动和成本的对立所带来的“无产”。恰如马克思在《成本论》中转述施托尔希的话所言:“社会财富的增长产生出那个有用的社会阶级……它从事最单调、最下贱和最令人厌恶的职业,一句话,它把生活中统统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担在自己的肩上,从而使其他阶级有空隙,有开阔的心境和传统的崇高品性。”[17]人工智能的成本主义运用,使本应为大众造福的技能变为少数成本家谋权略利的手段,并带来了成本对劳动形态、劳动场所以及劳动意义等的新剥削。
第一,在劳动形态上,从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的转变,造成了成本在韶光向度上对劳动“更延长”的剥削。在人工智能时期,机器大工业期间的物质劳动已经不再是紧张的生产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创造知识、信息等非物质产品的非物质劳动。“非物质劳动的一壁可以在与打算机的功用的类比中被创造。不断的广泛引用打算机已逐步趋于对劳动实践和关系以及所有的社会实践和关系进行重新定义。”[18]对这种新的智能化的、非物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只管可能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上风,但脑力劳动者在发展趋势上会霸占越来越主要乃至主导的地位。这不仅使就业构造呈现出高等和低级的两极分解,带来大规模的构造性失落业,而且冲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事情韶光和非事情韶光的区分,使成本收入和劳动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在劳动场所上,从封闭工厂到智能平台的转换,造成了成本在空间向度上对劳动“更广阔”的剥削。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使浩瀚劳动者在由信息技能搭建的虚拟智能平台上就能从事生产活动。直不雅观地看,智能平台以低门槛、灵巧性、民主性等新颖特色,使“客户、广告商、做事供应商、生产商、供应商”[19]等群体之间能够直接互换互动,进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生产开支并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在成本化逻辑的背后,智能平台只因此技能化的办法重塑了劳动工具、劳动工具、劳动场所等。更主要的是,平台以数据作为劳动者从事生产、分配、交流和消费等劳动过程的主要条件,数据的所有权却节制在拥有平台所有权的成本家手中。也正因如此,平台终极打造了一种类似福柯所说的“全景敞视监狱”,使社会发生了从“规训社会”到“掌握社会”的转变。其结果,便是形成了范围更广阔的剥削体系。
第三,在劳动意义上,从知足生存到符号消费的变动,造成了成本在生理向度上对劳动“更舒适”的剥削。人工智能的一个主要特色,便是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建构符号主义的消费活动,用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丰硕的物体系关联替代了马克思所说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这是资产阶级在新的时期条件下为无产阶级刻意勾勒的从“伪交往”到“伪需求”再到“伪个性”的新异化过程。只管某些消费品并不会直接知足个人的生存需求,但它代表的是由商品符号建构起来的分外地位和权势。“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便是与新型生产力的涌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度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20]由此,智能时期的消费主体,已经不再因此往的资产阶级,而变为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相对低下的无产阶级。这里隐含的更深刻的意识形态意蕴则是,只有当无产阶级悄无声息地沉溺于符号消费活动,对当前的成本主义社会无批驳性地认同,不再生发出阶级意识和革命斗争活动时,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才是彻底稳定的。以是,在基于人工智能技能建构的符号消费活动中,无产阶级只管不再像马克思所处的机器大工业时期那样穷苦,但也只是被“更舒适”地皮剥而已。
由于生产办法中劳动和成本的对立,人工智能的成本主义运用就像机器的成本主义运用一样,一定会导致各类社会抵牾。当前要肃清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就要同19世纪马克思对机器体系的批驳相类似,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技能改良问题,而是必须将其视为一个制度变革的政治问题。“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成本主义运用差异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利用形式。”[21]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普遍运用,将为马克思所设想和推崇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根本。
四
超越智能成本化的解放路径:共产主义的“社会奇点论”
应该强调的是,马克思早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洞察到了技能变革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他看来,正是从手工工具到机器的技能进步,使雇佣劳动关系取代了封建人身寄托关系,也推动了从封建社会向成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样,机器在成本主义社会中是为成本家的成本增殖逻辑做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则将为各种公共目标的实现、为各种社会抵牾的办理贡献力量。“在共产主义社会,机器的利用范围将和在资产阶级社会完备不同。”[22]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期亦是如此,人工智能技能奇点的到来将积极促进从成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希尔在《经济奇点:共享经济、创造性毁坏与未来社会》中就由此出发,认为“一旦奇点的裂变已经达到临界质量,它只能被打断,或者从一个不稳定的泡沫刺引发生更大的经济泡沫(随着收入越来越少),要么便是导致一个大的、彻底的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23]。
虽然人工智能技能奇点终极指向的仍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剖断的“成本主义的闭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开启,我们却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共产主义会随着人工智能时期的到来而自发实现。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成本主义是“极为罕见”的“文明面”和“野蛮面”并存的“双头婴儿”[24]。与以往的奴隶制、封建制等社会形态比较,它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消灭旧社会中奴隶对主人、劳动者对地主等的人身寄托关系。但是,它又以成本支配劳动、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为根本特色,导致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道等。“成本一方面会导致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捐躯另一部分人来逼迫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征象将会消灭;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抽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等的社会形式中,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一般物质劳动所占用的韶光的更大的节制结合在一起。”[25]以是,成本主义社会不但创造着各种对抗,而且创造着办理这些对抗的条件条件。即它向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马克思从生产办法的视角总结出了社会形态变革时的“两个决不会”和“两个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他指出,判断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是否真正来临,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抵牾是否已经尖锐、是否已经不可调和去阐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涌现的。”[26]毫无疑问,“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对社会基本抵牾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关系问题的规律性概括。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他从事政治经济学批驳所得到的“总的结果”。而在深刻阐发成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抵牾状况特殊是判断出均匀利润率将不断低落等主要论断之后,马克思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两个一定”[27]的历史性结论。故而,就成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说,“两个一定”涵盖着“两个决不会”的历史规律,并且是“两个决不会”的终极运动结果。
当前的人工智能依然遵照着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一定”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并为建立超越成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着坚实的根本。如,人工智能的涌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不仅有利于消灭各种形式的穷苦,还为马克思提出的从成本主义的“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供应了实现的可能性;随着生产办法的智能化,部分危险、繁重、单调的事情都能让智能机器替人去承担,人则相应地有自由韶光去发展有助于自由本性的活动。“作为当代工业根本的科学技能发展的革命性、累积性是匆匆发当今技能奇点,进而使生产力(经济)、生产关系(社会)附近奇点的主要历史动因……成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否定的奇点随之将至,智能自动化机器体系将是更适宜社会主义的劳动资料形式。”[28]当然,我们也要复苏地认识到,除此之外,实现共产主义还须要进行系统性的社会变革:废除成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特殊是冲破成本家对信息、知识所有权的垄断状况,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符合智能化时期的公正公道的社会分工体系,实现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和谐;破除符号主义的消费迷障,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重申无产阶级作为反抗成本主义的革命主体的历史代价,创造超越成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等等。
总之,全面探究人工智能奇点论及其对人的存在办法、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影响,必须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上。唯此,我们才能够有效澄清库兹韦尔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提出的人工智能一定超越人类智能的“物种奇点论”的思想局限性,并且可以准确看到人工智能的涌现将会加速成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这即是说,人工智能的技能奇点终极带来的并非库兹韦尔所说的“机器是人”的“物种奇点论”,相反,是使超越成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的“社会奇点论”。
注释:
[1][2](美)库兹韦尔:《奇点附近》,李庆诚等译,北京,机器工业出版社,2020年,第2页,第15页。
[3][10][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公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第556页,第592页。
[4]赵汀阳:《人工智能“革命”的“近忧”和“远虑”——一种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剖析》,《哲学动态》,2018年第4期。
[5](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不雅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54页。
[6][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公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第43页。
[7][8][9][13][14][17][21][22][24]《成本论》(第1卷),北京,公民出版社,2004年,第486、487页,第210页,第195页,第487页,第438页,第745、746页,第493页,第451页,第315页。
[1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北京,中原出版社,2012年,第57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公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198页。
[15](美)贾森·萨多夫斯基:《过度智能》,徐琦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22年,第11、1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公民出版社,1963年,第475页。
[18](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环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公民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19](加)尼克·斯尔尼塞克:《平台成本主义》,程水英译,广州,广东公民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20](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3页。
[23](美)史蒂文·希尔:《经济奇点:共享经济、创造性毁坏与未来社会》,苏京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289页。
[25]《成本论》(第3卷),北京,公民出版社,2004年,第928页。
[28]刘方喜:《技能、经济与社会奇点:人工智能革命与马克思工艺学批驳重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6期。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注释)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根本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ZDB002)。
作者简介
程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