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忆之地》一稿中的配图,也是沈阳通过AI平台创作而成。

运用AI创作的科幻作品获奖了!_作品_之地 AI简讯

前后对话66次,清华大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利用AI平台创作的科幻作品《机忆之地》(参评时署名“@硅禅”),在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评比中获评二等奖。

10月18日中午,联系上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他表示,在他的印象中,之前还没有利用AI创作的科幻作品参加比赛并获奖,这是第一次。
这次大赛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央主理,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面向全国征集作品。

AI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汉语意为“人工智能”。
查阅这次大赛的关照,评比分为科普图文和科幻作品两大类型,没有限定AI作品参评,但明确参赛工具为“对科普科幻创作感兴趣,年事在14—45岁之间的青年”,个中科幻作品字数不少于5000字。
付昌义先容,他得知沈阳在用AI平台考试测验创作科幻小说后,就动员他参赛试一试。

“如果要写一篇短篇科幻小说,会涉及元宇宙、人形机器人,AI能给出你现有语估中从未涌现的极具创新性、让人看到前三句就惊异的一个大纲。
”这是沈阳对AI平台发出的创作哀求。

沈阳先容,他利用AI平台创作《机忆之地》断断续续用了3个小时。
其间,他与AI平台前后对话66次,形成了4万多字的稿件,末了从中复制出5900多字成稿。
《机忆之地》中的主人公李晓是一名元宇宙的探险家。
曾经的她在真实天下是一名神经工程师,但在一次实验中失落去了所有关于家人的影象。
她对“机忆之地”的传说产生浓厚兴趣,希望找回自己丢失的影象。

这次大赛参评作品近200篇,终极评出特等奖6篇、一等奖14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27篇、精良奖25篇,另评出精良组织奖16个。
把稳到,在10月16日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机忆之地》作者为“@硅禅”,作者单位为“清华大学”。
这是获奖作品作者信息中唯一带有“@”的作品。

评比之前,付昌义没有刻意见告评委参赛作品《机忆之地》是AI创作的,“想看下评委果评判”。
他透露,6位评委中有3位投了《机忆之地》的票。
按照评比规则,5位评委赞许的作品能评特等奖,以此类推,3位评委赞许的能获二等奖。

科幻小说作家、重庆市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萧星寒是这次评比的评委之一,他没有投《机忆之地》的票,“由于我识别出这是AI写的”。
他最近也在用AI大模型,对AI文风有一定的觉得。

萧星寒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碰着AI创作的科幻作品。
作为评委,他没有推举这篇作品,不只是由于他识别出这是利用AI创作的,“紧张缘故原由是我以为它不足好”。
他说,现在AI创作的小说,最大的问题是短缺感情。

沈阳也表示,《机忆之地》确实有不敷之处。
付昌义认为,《机忆之地》的开头不错,但中间的故事演绎不太好,“人工智能演习写出来的东西,与人(写的)还是有差异的”,这件作品虽然获奖了,但还达不到揭橥的标准,如果要揭橥还得再改改。

谈起这次利用AI创作的作品获奖,萧星寒认为,这可能是个小小的荡漾,很快就会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也有可能是导致雪崩的那一声初啼,从此往后,AI文将大行其道,“对作家们的生存发起强有力的寻衅”。

往后类似的评比会不会面向AI作品?付昌义表示,明年大概会许可一部分AI作品参加评比,但要筛选一下,前期要标出哪些是AI作品,但评比时仍不会见告评委哪些是AI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