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翻译作业到译注与校正

历史与AI的距离|用人工智能赞助史学演习:一个高校教师的经验_学生_讲座 计算机

随着有道翻译、DeepL等翻译软件的涌现,许多学生在翻译作业中依赖翻译软件。
只管老师们在教室上强调不要利用AI来完胜利课,但显然无法完备掌握学生的行为。
有的老师选择直接给出错的译文,让学生完成校正事情。
与此同时,不少专业出版社已经开始建议译者借助GPT等AI来打磨自己的译文。
在古代经典翻译研讨中,我已碰着多位学者在国际学术报告中采取AI的译文,并在其根本上进行修订。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形,我方向于转变作业内容和演习模式来应对新的时期处境和寻衅,但这显然并不即是放弃传统的史学演习和措辞学习,而是利用AI赞助演习。

当代措辞的翻译演习传统由来已久,许多外国研究干系的课程都会涉及翻译与校正的练习。
在世界古代史和古希腊罗马史专题课程中,我哀求学生在教室上现场直译英文,在课后则完成校正和译注作业而非单一的翻译作业,即直接校正AI翻译软件的结果,并通过检索为文本中的专业术语供应注释。
在个人完成初步的校正和译注之后,再由团队成员互助相互校正,仿照出版社的三审三校流程,也希望能让学生尽早对做书的实际事情流程稍有体会。

学生们比较几个软件英译中的结果创造,GPT英译中的质量并不客不雅观,而DeepL虽然对句法还原较为准确,但存在1500字符限定且无法反馈缺点。
有道翻译对海内用户显然更友好,但在句法准确性上稍有逊色。
苹果系统自带的拍照、笔墨识别和翻译功能则存在段落零散切分、语境割裂、无法改动和反馈术语等问题。

经由一学期的演习,我和学生一起简要总结了校正与译注演习的情形:

一、最根本的校正事情在于疏通句子的中文表述,统一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这仅哀求学生仔细通读英文和中译文,即可完成改动,对能力和知识水平哀求不高。

二、较难的校正事情哀求学生对古代研究的术语有所节制,才能准确更正AI翻译。
例如Senate一词在罗马史的语境中意为元老院而非参议院。
Assembly在古希腊史的语境中意为公民大会而非议会。
在教室讲授之外,术语译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勤奋查阅威信专业的百科词条和工具书来进行改动。
对付这类术语,通过反馈功能提出见地,也能为后续利用AI翻译节省韶光。
不过,目前不少国外的翻译软件无法反馈中文译文的问题。

三、英语句法的问题,在学生拿不准英文句法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比拟多个翻译软件的结果,结合高下文推测句子的意思来进行改动。

四、表述的精确性和细微差异。
许多学生乃至译者对付学术表达的精确性缺少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导致译文假滑(看上去中文顺畅,但实际遗漏了许多主要的定性表述)。
例如学生在翻译logographer、speaker、orator等词汇时,由于不熟习古希腊演说方面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的内涵,无法区分三者的差异,统一翻译为演说家。
其余,还涌现了学生对20岁以前不同年事段的古希腊罗马人不加以区分,统一翻译为青年的情形。

五、在整理二手文献的演习中,我哀求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与择要翻译。
在英语文献之外,部分同学也积极主动搜索法、德、意、西、俄语文献,但这类措辞转译成中文的质量远远不如英译中。
因此,把篇幅较短的法、德、意、西语择要转译为英语更为可行。

这种演习模式一方面能培养起部分同学勤奋查阅专业的工具书来办理术语问题的好习气,同时也可能纵容学生依赖翻译软件的惰性,在通过英语四六级后

至于古典措辞的学习与翻译,拉丁语课的学生在查阅单词时利用AI能够快速获取词汇信息。
AI虽然已经积累了不少古希腊拉丁经典作品的英文翻译,但对句法的剖析和词汇的节制仍较为有限。
如果给GPT3.5一段著名作品的古希腊语原文,并索要英译文和词汇表,GPT供应的词汇表含义可能仅仅为词条中最常见的条款,未必贴合语境。
今年利物浦古典学邮件社群(CLASSICISTS@liverpool.ac.uk)也对演习AI直译古典措辞展开了激烈的谈论,一位非古典学第一专业的年轻人在社群中要肄业者给出自己的字面翻译,来支持对AI的古代措辞演习。
有学者激烈地责怪这一行为会影响自己的饭碗。
有学者回应中老年学者无论如何都该当对年轻人报以宽容。
部分学者认为所谓的逐词对应直译丢失了古典措辞的美感,且缺少可读性。
古典文学文本的翻译之外,GPT翻译大略且不残缺的古希腊、拉丁铭文倒不在话下,大略的方言和正字法的识别也不足成问题,只是专业术语的选取仍旧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DeepMind、谷歌、牛津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开拓的Ithaca——复原古希腊铭文的工具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GPT认为,“人工智能促进了跨学科互助的发展,历史学家可以与打算机科学家、数据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专家互助,共同探索历史数据和文献,创造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从而匆匆使他们核阅自我和他们的研究方法。
”虽然Ithaca的数据库材料有限,复原准确度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也不失落为一份赞助和参考的工具,数据库的影象容量和剖析匹配速率可能算是一点上风。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反馈机制的完善与翻译准确性的提高,各种工具翻译措辞风格的学术性也会有所改进,史学理论和专业术语较多的论文翻译也会更可靠。
越来越多的学术会议中会利用AI供应的译文,多措辞国际会议给听众带来的互换困难与难度也会越来越少。

二、输入与输出:作为对话者的AI

在学生接管知识方面,如何高效阅读二手文献、提升专业讲座听讲效果、对学术资讯进行分类解析都可以借助AI提升事情效率。
在知识转化与输出方面,初阶学习者也可以借助AI来完成讲座纪要整理、论文写作构思和格式修订。

在文本与图像的互动方面,我们哀求学生根据史家的笔墨描述来绘制古代舆图和天子形象,这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通过绘图来深刻体会史料的差异和笔墨无法供应的“实物感”。
目前不少AI图像天生工具用于赞助复原3D古代城市和天子人像,为我们直不雅观地感想熏染迢遥的古代社会供应了借鉴意义和代价。
GPT对此声称,“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开拓各种可视化工具,帮助历史学家将繁芜的历史数据和模式可视化呈现。
通过这些可视化工具,历史学家可以更直不雅观地理解历史事宜的发展和影响,并从中得到新的洞见和认识。

AI天生的图像虽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可以用于史料批驳演习。
例如请学生组队评价下图中对天子形象复原不准确的地方。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检索关于天子面貌的历史文献,比拟泉币数据库中的天子形象和雕塑形象来完成这项史料批驳演习。

AI还可以用于学术讲座的准备与纪要整理。
目前学生参与的学术讲座大体可分为讲授性子的科普讲座和研讨性子的学术讲座。
针对这两类讲座,学生都应该提前补充根本知识,最大限度地从一场讲座中受益。
即便是授课性子的科普讲座,学生也可能无法跟上讲者的思路,为了将学术讲座的效果最大化,匆匆进学术互换,提前花韶光准备十分必要。

对付准备专业讲座,我建议学生把听讲的过程变成一次思想的对话。
在讲座前初步理解讲者的学术背景,针对讲座题目先给出自己的解题框架,理解历史问题的时期背景与空间环境,在此根本上进一步参考AI和讲座专家的解题思路,思考解答差异的缘故原由及改进方法。
基本方法为环绕着柳立言师长西席提出的“五鬼搬运”(when、where、who、what、why)韶光、地点、人物、事实、缘故原由,加上如何、怎么样(How),构成的“史学六问”。
例如,解构梭伦改革、埃赫那吞改革等历史事宜,学生能够环绕着改革的定年与时期背景、改革地点与当地社会环境、改革者与改革受众、改革内容与方法、改革缘故原由与历史语境、改革办法和如何评价等角度来整理史料与二手文献。
AI的答案能对学生的思考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当然也存在不适用之处须要剔除。

例如在举办希罗多德的讲座之前,我建议学生提前阅读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译本开篇,并参考AI供应的讲座准备指南去思考文本的问题:希罗多德平生概况,《历史》的内容和构造,希罗多德的写作风格,希罗多德的历史方法(他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对他所研究期间的见地和不雅观点),历史背景(希罗多德生活期间的历史背景、他所处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特点),希罗多德的历史代价(《历史》在古代和当代的影响、对后来历史学的贡献),关键主题和事宜,历史真实性和批评(希罗多德史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后来学者对他历史作品的批评和评价),与其他历史学家的比较,文学和修辞剖析。
不过,AI显然不如历史学家对语境(context)那么敏感,也不如研究者对问题的谈论那么详细(concrete)。
当我将问题换成修昔底德时,AI的答案与希罗多德的问题基本同等,仅增加了“战役与道德”这一维度。

讲座结束后整理讲座纪要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利用AI语音转笔墨,在线AI自动校正和整理功能,先做出一篇讲座纪要草稿,在此根本上根据讲座录音进行人工校正。
如此一来,能够更迅速地天生一份详确完全的讲座纪要,这也对知识的传播更加有益。

不过,这对付英文讲座纪要整理难度更大,初学者在听议和校正讲座纪要过程中也很难识别一些专业术语。
我们尽可能争取英文教授提前将ppt发给学生准备,熟习老师初步翻译过的专业术语,以便提高学生听讲质量。

在研究性子的学术讲座和进行论文写作之前,我建议学生先熟习不同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路径及研究话题。
例如,在奴隶制干系的讲座开始前理解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的重点研究问题、古代奴隶的不同术语、主要学术论争(奴隶是否作为一种社会财产存在)等根本内容。
我们常常跟学生强调问题意识,但他们对付这一观点可谓熟习又模糊,而这种演习办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在这一准备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检索Oxford Bibliography、Brill's New Pauly等较为根本的数据库,将检索结果提交给AI初步整理,迅速理解讲座内容在学术史上的粗略位置。

在这方面,KIMI微信小程序给出的答案不尽如人意。
KIMI检索的信息相对付GPT而言较为有限,但KIMI的上风在于,回答问题之前会给出检索的文献资源及链接,方便利用者复制链接去阅读,也降落了胡编乱造的概率。
但其劣势在于,KIMI无法区分学术史中的主要论证和研究问题,不仅如此,在为KIMI供应参考答案之后,纵然重新对其提问,KIMI无法像GPT那样迅速改动答案。
因此,专业数据库和AI的联合运用十分必要。

在论文写作与历史学专业英语演习过程中,已有不少学生将自己的论文题目发给AI,并参考其答案来完善自己的思路框架。
我以古代斯巴达妇女运动为题,哀求AI给出大纲,AI的答案如下:

由此可见,缺少对史料理解的AI给出的论文大纲比较空泛,但这也是一个可以用于谈论该类型问题的伟大框架。
因此,在史学演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应不断提醒学生将他们的表述和思考更加详细化和语境化(contextualize),这也就哀求学生更多回到史料,进行史料批驳。
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初不知道如何进行批驳性思考,误以为批驳性思考便是提出批评见地。
实则不然,初阶演习中,最大略的批驳性思考便是回归历史语境。

在对话者之外,AI无疑也是一位小帮手,能够帮助我们修订外语学术写作和文献格式。
对付初学者来说,利用Grammarly和GPT初步修正英文写作,通过比拟AI的改动结果,在此根本上进一步查字典和寻求西席辅导的帮助,帮忙甄别哪些AI修正的表述可以保留,哪些不宜采纳。
不过,这类软件能为高阶研究者供应的笔墨润色目前还较为有限,英语母语者人工润色仍无法被免费AI取代。

AI为研究者带来的最大便利之一莫过于修正参考文献格式,过去基于noteexpress、Zotero和Endnote等工具天生的参考文献格式与Office或WPS论文写作软件的联动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在改投论文时,我们可能仍需手动逐一调度论文格式。
如今,直接交给AI一个范例格式和参考文献清单就能省去不少麻烦。
AI能自动将文献清单按照所给范例格式重新整理,这为投稿修正格式节省了许多韶光。
纵然如此,在传授教化过程中,我仍旧借鉴了莱顿大学政治学系学术写作课的演习模式,哀求学生手动修正并统一学术论文的格式,让他们亲自体会格式规范的主要性。

未整理的参考文献和AI整理后自动排序、斜体的参考文献

三、史学前沿资讯整理与知识体系的搭建

在获取和整理前沿资讯方面,我所打仗的本科大一新生紧张从老师推举的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平台获取学术资讯。
对许多博士生而言,只管他们会订阅各种国外专业的史学平台邮件,获取最新学界信息,但对付信息的利用率和知识转化率却相对较低。
对付每天吸收高达几十封来自出版社、学术网站和学界邮件的史学学习者而言,AI无疑可以为我们迅速整理邮件内容并对其分类供应主要帮助。

人工初步筛选出新书资讯、会议征稿(CFP)平分歧类别的信息,演习AI将逐日收到各种的邮件内容整理分类。
例如对会议征稿的解读,这类资讯常日会包括少许史料和参考书目、论及学术史的转向、主要的理论或经典文献、重点研究问题,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初步理解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风格与取向。
我哀求GPT按照研究机构、史料、学术史、研究问题和参考书目等提示词来整理会议征稿关照,案例如下:

由此可见,只管中译文不尽如人意,AI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翻译并提取学术史、学术问题、参考文献等内容,并将其纳入以研究路径为根本划分出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文档中、或以史料韶光或类型为根本划分出的古风期间/古典期间/希腊化期间文档中。
在整理和积累学术资讯的过程中,学生对付史学研究路径与史学前沿的把握也将更加完善。

须要指出的是,利用AI整理资料的一个技能困难在于,不同程序之间的联动程度有所不同,许多免费AI无法点击网页链接,而必须人工复制网页内容到AI谈天框。
这背后也涉及信息引流、网站点击和数据付费的问题,不知未来AI还会如何影响互联网生态与学术工具的开放性。

结语

我显然不肯望学生借助AI而放弃思考、放弃磨练措辞,而是希望他们能借此提升事情效率和信息处理能力,将一些噜苏眇小的信息利用到极致,更高效地整合信息来搭建知识框架。
AI可以供应一个参考对照组,也可以成为思路框架的对话者。
在和学生的沟通中,我也时常强调,利用AI提高事情效率绝不即是放弃学习外语、熟习格式规范、自主思考问题。
诚然,AI不能代替我们的措辞技能与剖析思考能力,但在翻译、搜集、整理和剖析资料等方面,都可以为史学演习供应便捷,为修正文献格式节约韶光。

许多学者可能笃信有生之年AI很难让历史学家失落业,但我相信AI的学习速率不容小觑。
目前免费AI尚且缺少诸多史学能力。
例如不熟习认识当代历史学正在议论的问题和主题、历史语境感和表述的精确性不敷、缺少历史学家的专业术语、不完备节制检索图书目录、古文书资料、电子图书杂志等情报工具的知识和能力、不完备具备利用阅读特定时代档案文件的必要方法和技能,如古文书学、碑文研究等、不完备具备清晰地梳理繁芜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而这些AI尚且欠缺的能力更是我们作为史学专业学习者须要看重的,尤其是少用空话套话,表述得详细(concrete),在思考问题时更看重历史语境(context)。

当然,我个人对免费AI的发展也有少许期待,例如实现AI与更多软件和数据库的免费联动、多语种交叉翻译质量的提升、完善中文专业术语的反馈机制、专业表述风格的进一步改进、天生图像时减少对素材数量的限定、供应更多元化且具有针对性的参考答案。

未来翻译行业对AI的利用可能更广泛,专业学者或许会更多参与图书出版的校正事情而非翻译本身,而校正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加倍主要。
随着AI在国际会议中的运用不断加强,一些学生对付学习第二、第三外语的办法和运用处景可能会发生转变。
国际视野中的历史学无疑是持续反思和开放的学科,史学理论对人工智能的谈论也越来越热烈,历史传授教化和学术会议也不乏对人工智能的运用。
AI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匆匆使我们重新核阅自己的学科和学术演习,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也期待更多学友来磋商AI在历史传授教化与研究中的运用,吸引文科“穷汉”出钱升级付费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