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本日是大年初四,新的一年开始咱们的推送也开始了。
同时也约请到了王老师为论文配上自己的写作心得,让大家一边读论文,一边还能有原作者给你解析论文。
下面是王松老师心得原文:
大略先容一下自己:
前几天我向陈老师请教问题,我们很聊得来。
陈老师想让我写点论文写作心得体会、履历一类的。
说实话,我哪敢在陈老师面前唐突。
但是陈老师却跟我讲“王老师,您之前没有写出论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很希望有个人能开导一下,传授点履历?”这句话我是听进去了。
我2014年参加事情,一贯没有论文。
刚事情写过一篇,自我觉得可以,但是区级都没有获奖,当时对写论文很反感(实在是躲避)。
我们学校有个传统,每学期会把近10年内参加事情的老师调集在一起开个会,晒一晒大家的论文、公开课、课题等教科研成果。
每次开会都是一种煎熬,看着身边的人都硕果有成,不禁暗下决心要努力了,但是一晃3年过去依然没有进展。
如何实现翻盘。
我想还是须要“机会”。
下面便是我论文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本文的详细先容,在行文方面我不想和论文那样拘谨,只管即便实现口语化。
2020年的疫情寒假,想必大家都很难忘。
我也是如此。
居家办公,开学倒是一拖再拖,寒假拉长了。
我爱人说“你是不是该写写论文了”。
的确,平时太忙,这时总要捉住机会了。
万事开头难,我不知道写什么。
爱人又给了我有益的启示:写你最善于的,写你最想表达的。
很幸运,在2019年11月自己做了一个教具得到杭州市二等奖,这个教具便是本日推的文章中的主要素材《动态滑轮演示板》。
其实在2017年的一次教研活动的讲座上我看到了“晾衣杆”教具,当时非常愉快,心想,他们是怎么想到的!
接着头脑中立马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为什么不用橡皮筋(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论文正文有所呈现)?回去之后我画了设计图,记录了自己的改进方面。
总想着哪一天一定要把它做出来,这样就不会辜负自己的灵感。
一拖再拖,这个想法终于在两年后实现了,并且紧跟这一年后我把它“表达”成文了,想法落地了,觉得自己没白忙活。
不雅观点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当年论文评比得到杭州市一等奖。

须要解释的是,原来余杭中学的物理老师引入了竖直方向的拉链以实现连续变革的高度问题,在此根本上我多加了水平拉链和橡皮筋。
首先,在本文中大家可以看到,笔者将橡皮筋引入实验,作出点和线,用结点和点线的比拟,既能表明绳力的大小变革又能比拟方向的变革,并且一览无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体验。
细细想来这是对“探究协力与分力关系”实验在思想方法上的创新与超越;
其二,笔者将橡皮条位置调换,以拉锁为圆心,结点为半径端作出圆,进而可以探究绳长变革引起的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影响,圆与点与线的比拟组合,直接对应模型,让学术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三,笔者又想到了去世结模型。
去世结模型中有个主要的问题,当两个力垂直时个中一个力有最小值,这是非常范例的问题,遗憾的是学生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有理无物。
如何“显化问题”?真的很困难,我常常睡前思考这个问题。
终于,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又用到了橡皮筋+圆比拟。
如图所示。
实验非常清晰,一览无余。
用圆和橡皮条长度比拟可以将问题表示到观点的层面,值得推广,它避开了高大上的传感器,纵然掉队的地区也能得到深刻的道理。
其余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验证三条线皮筋“相同”,笔者又做了一个比拟实验,串联橡皮条,丈量长度,比较剖析,这是实验的根本操作。
末了还可以连续挖掘本实验的隐含代价。
提问学生“虽然可以看到两力的变革以及最值问题,为什么长度变革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实在科学剖析的结果是:1.实际作图创造力的变长变革并不是很大;2.在橡皮条问题中,橡皮条原长很长,力的大小是通过“额外伸长量”表示的,这么看来多出的伸长量比拟原长确实微乎其微。
思考清楚了这些就更加凸显用同心圆比拟橡皮条长度变革的“力量”,这个问题也是笔者在实验研究中思考的结果,但没有表示在论文中。
以是,笔者相信,只要大家带着问题不断去思虑,定会有真功!
问题回答完了,总结来看便是办理第一个滑轮模型实验便是超越,办理第二个去世结模型的实验便是创造。
本文后面还有很多鲜活的实例,全部来源于传授教化。
个中薄膜干涉实验是借鉴了临安中学周敏老师的想法,在这里表示感谢。
上面是论文的详细细节心得,下面大略分享一下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不过努力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质量高吗?不一定,尤其是写第一篇的小白选手。
在此特殊感谢我的师傅,王国强老师。
他老人家前前后后帮我修正了6次,让文章更调理、更符合逻辑、更精细。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影象犹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的确,有几人能像王勃随手写下《滕王阁序》?
从最熟习的、最善于的方面入手你的成功率会提高;最初的想法不可辜负,不要忘却。
心中留下问题种子,不断思考,让自己成为专家。

王松:高中物理传授教化中低廉甜头教具的开拓与运用实践研究_本身的_比较 计算机

末了一点,也有可能最主要的一点:好的文章是一个艺术品,放在那里看上去就觉得精细。
读完就一个字的感想熏染“采”!
这个哀求有点高,也是我所追求的境界。
说说自己的感想熏染:1.思想是你的,如何让它永恒呢?让笔墨去做吧。
笔墨可以承载大道至简,静水流深!
给人美、真、善的体验;2.长于用图来表达你的思想。
如何做到一览无余而印象深刻,须要精细的图。
对付这一点的理解来源于我的第3篇文章《2021年全国高考理综开卷第21题的溯源与拓展》,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到知网***。
唠唠叨叨说了那么多,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帮助,恳请大家批评示正。
还是要特殊感谢陈老师给我这个“拉家常”的机会,末了祝愿GeoGebra物理越来越好,更加期待我们的共同进步,感激!
别忘却转发与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