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打靶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人工智能打靶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T90坦克著名的“红眼”防御在战场上到底管用不

T90坦克著名的“红眼”防御在战场上到底管用不,人工智能打靶多少钱 云服务

屁用没有!前苏联制思考问题都是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比如坦克的防御力就是按自己的穿甲弹水平设计的!红眼看起来很科幻,但是主要针对的是红外原理的反坦克武器!现在的反坦克武器更多用的是激光制导和雷达制导!而且这种红眼防御目标特别明显!对部队的隐蔽非常不利!坦克的隐蔽性有时候更重要!中国99坦克的主动防御设备就是针对激光原理的!红外原理的用别的方法更好一点!比如燃料喷到排气管产生的烟雾!成本更低更利于隐蔽

↑说起T90坦克,其“窗帘”红外防御系统总是一个为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篇文章,穿甲哥就带各位读者老爷来一起聊一聊这双装在T90炮塔正面的“大红眼”。

“窗帘”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说起来,窗帘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上世纪70、80年代的后期型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和一些早期二代反坦克导弹,都采用了半主动红外指令制导的导引方式。

↑简单来说,半主动红外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一般在导弹尾部有一个光源(可以是导弹的高温尾焰,也可以是一个红外光源),发射器上的制导站跟踪这个光源,通过测角器测出跟目标的偏差角,再遥控导弹修正这个偏差角,从而使导弹沿着射手瞄准线的方向飞行。

↑早期的指令制导导弹由于技术有限,所以一般都是用技术较为简单和成熟的红外灯来进行定位和制导。

图中反坦克导弹弹翼根部红框处就是红外发光管,它负责在导弹发动机关机后继续向导弹后部提供红外信号,供射手跟踪和瞄准。


↑T90的窗帘系统其实就是通过红外大灯的光源,模拟导弹尾部上这个红外灯来干扰导弹制导的。当然,在对方的红外观瞄设备里,这样一个耀眼的光源也会干扰敌方射手的瞄准以及导引作业。

理论上,在探测到敌方导弹发射后,T90可以将炮塔指向导弹来袭方向,打开红外大灯进行干扰,让敌方来袭导弹难以准确击中己方坦克,或是直接干扰敌方射手的射线,让敌方射手难以正常瞄准。

看起来是很靠谱的想法,但实际上呢?


↑在正常情况下,坦克装甲车应该在发现敌方反坦克导弹来袭时或在此之前就释放干扰弹,全方位阻断对方雷达、激光或红外跟踪和探测信号。

T90坦克的窗帘系统则反其道而行之,不采用遮蔽红外信号的思路,而是使用强红外光源来干扰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

↑放眼当下,比较新的反坦克导弹弹除了俄罗斯自己的短号导弹以外,都换用了图像制导模式。

即导弹通过电视图像或是红外成像识别、追踪目标进行制导,而且像标枪这样的反坦克导弹已经做到了射后不管,导弹自行识别、追踪目标的主动制导模式。因此,今天的很多导弹上已经不需要这个红外灯了。

↑而且一些改进型号的二代反坦克导弹,如图中的陶2式反坦克导弹,都采用了激光半主动制导。即导弹通过激光而非红外信号来向发射器反馈自身位置和飞行状态。因此T90的红外大灯对于这种采用激光制导校正的导弹,干扰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T90在2017年左右投入叙利亚初期曾成功抵挡过反坦克导弹袭击,应该就是来自较老式的红外半自动制导型号。在面对这些导弹的攻击时,T90上的红外大灯的确可以起到良好的干扰效果。

而图中叙军的T-90被BGM-71(陶式导弹)从理论干扰效果最好的炮塔正面命中并击毁,窗帘系统显然并没有起多大实质性的干扰作用。

↑另一个问题是,红外干扰设备自身就是很强的红外信号源,在对方的红外夜视仪中非常显眼,很容易被敌方侦测手段发现。

而且反坦克导弹射程往往大于坦克主炮,如T90上红外大灯的红外干扰设备又有预热时间要求,这也要求坦克进入战场前就必须预先开启红外干扰大灯。而这也大大增加了坦克被发现、进而被打击的可能。

↑许多反舰导弹遇到类似红外大灯的有源干扰时,会自动瞄准干扰源中心位置飞行,以提高命中目标的概率。而只要红外制导的反坦克导弹也采用这种控制逻辑,那也同样能让T90的窗帘系统失去作用。

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己都觉得不靠谱


↑而且,窗帘系统除了自身性能的短板外,还对坦克性能的发挥有两个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1.窗帘系统的红外大灯由于安装在炮塔正面,导致其干扰信号的作用范围也仅限于炮塔正面的一个扇面。

在面对来自侧后的导弹袭击时,窗帘系统如果要发挥作用,需要坦克将炮塔转动到导弹来袭的方向进行干扰。而这在实战中就大大降低了坦克的作战效率和生存性。

2.窗帘系统的红外大灯安装在炮塔正面,也必然会占用大量安装反应装甲的空间(T90的炮塔防护水平本就饱受争议)。

如图中俄罗斯外贸给印度的T90S坦克,取消了红外大灯,其炮塔正面爆反装甲的覆盖范围显然就比装有窗帘系统的俄军T90A系列坦克要大出不少。


而且,俄罗斯自己推出的T90系列最新改型T90M上,也取消了窗帘系统,并在原本红外大灯的位置上安装了大厚度、大倾角的楔型附加爆反装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连俄罗斯自己都心知肚明,窗帘系统早已无法适应今天的战场环境。

早期有热心网友把T-90A这两个窗帘-1给画成了两支巨大的红眼睛~~~

就像楼主所说的,早期的俄军T-90A主战坦克在其炮塔主炮两侧都加装有这么一对红眼睛装置。实际上它的真名叫Shtora-1(窗帘-1)光电干扰系统;窗帘1系统的主要用途就是干扰来袭的有线红外制导和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比如陶式、米兰。窗帘1系统是一种被动光电干扰装置。可以以手动,办自动,全自动方式工作。激光报警装置会探测到敌方的激光指示装置的照射,警告成员,并可以将炮塔转动到敌激光照射方向。并引导烟幕和光电干扰装置。烟幕装置发射烟幕屏障。光电干扰则发射微米干扰频谱来干扰敌方导弹。

实际上它就是利用更大的红外光源来干掉用红外测角导弹的制导能力,一般这类导弹的发射架上制导装置会根据打出去的导弹弹体上所设有的红外光源,然后算出和目标的偏差值,然后再计算出修正指令发给导弹。如果对方用与来袭导弹上发出的红外光源波段相同的且能量更大的红外光源来照射来袭导弹时,制导装置就会误认为没有偏差,或者是把原有导弹上的信号给覆盖了,这样就没法计算偏差了,结果就是导弹被带沟里去了,也就打不到目标了。

这东西说起来好像很先进的样子,坦克要是装上了就好像能在战场上如无人之境一样。但实际上的作战效果,只能说非常差。导致俄军主动把它给拆了,后续生产的新坦克也不装这东西了。

俄罗斯的军工人员通过分析几个在叙利亚战场上,T-90A主战坦克被武装人员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击中的案例后,发现这个红外干扰系统的实际作用很有限。而且对于第三代采用红外线热成像导引方式的反坦克导弹(如标枪)来说,红外干扰系统反倒成了最为明显的信号源。再加上为了安装这个红外干扰系统,使得炮塔正面必须缺失两处最为重要的装甲防护区域。几个因素加起来,让俄方最终决定舍弃这一对巨大的“红眼睛”,但仍然保留了光电侦测仪和烟雾弹发射器。

所以,T-90这个“红眼”防御是个然并卵的东西,不过也就是因为有了实战检验,才让我们知道看似很厉害的玩意,其实不一定有效。但如果没有实战环境的检验,很可能这个“红眼”防御会被神话~~~

俄罗斯军工最新生产的T-90坦克已经不再安装这个“红眼”防御,空出来的空间已经被装甲块覆盖。

到此,大家对人工智能打靶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人工智能打靶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