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崇奉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海洋中,有代价的信息仍旧稀缺。
从古脊椎动物研究员、大学教授,到卡丁车车手、“脸盲症”患者等小众人群,都会在这个问答平台上分享信息,帮助彼此更好地认识这个天下。

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_人工智能_牛津年夜学 计算机

在移动互联网和干系科技驱动下,内容平台迎来黄金时期。
但是,问题和寻衅也随之而来。
比如,信息过载便是很大的问题。
这若何由科技来办理?

知乎合资人、首席技能官李大海最近在牛津大学进行了一次演讲。
他在演讲中展望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
他认为,应对信息过载这一寻衅的关键武器,是人工智能算法技能创新和运用。

“我们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推举和搜索缩短用户及内容之间的间隔,让用户在知乎摆脱信息过载带来的包袱和压力;另一方面,从内容生产和内容管理等维度入手,加速优质的、稀缺内容的生产,压缩低质内容的传播空间。
”李大海说。

人工智能在内容平台领域的运用已经形成行业共识,内容生产、消费、迭代平分歧环节都在技能驱动下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更佳的用户体验。
知乎2016年上线了知乎算法机器人“瓦力”,它已经可以高效处理包括答非所问、歧视、恶意贴标签、辱骂等各种不友善行为,在部分场景下瓦力的准确率可以超过99%。

更多的问题又随之而来。
当人工智能时期终极到来,人究竟该居于何位?人能否逃脱终极被算法替代的命运?笔者在英国的不少采访工具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脱销书《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伦敦说,人工智能等技能有可能让人类面临进化为智人以来的最大的一次改变,大部分人将沦为“毫无代价的群体”。

笔者曾问牛津大学校长路易丝·理查森:“什么时候牛津大学的讲台上会涌现第一个机器人老师?”

她笑着回答,可能在她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机器人西席,但该当会看到能够帮助西席的机器人。
牛津一所学院的研究预测,未来将有47%的事情被机器人取代,但校长认为西席这一职业不在个中。

“牛津大学的辅导系统是基于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导师互换制,这关系到学生如何塑造不雅观点、接管批评或不同见地,以及为不雅观点进行辩解。
”她说,“没有电脑软件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们职责的一部分也在于传授一种同理心,而电脑尚且无法理解人性或借鉴思想。

笔者也曾问英邦交际部首席中文译员、曾为英国女王和多位英国首相翻译的林超伦:“机器翻译替代人类翻译,还须要多久?”正在从事机器翻译研发的林超伦回答,机器开始逐渐取代人工是近在咫尺,但机器翻译暂时还做不到的是感情互换和表达。

“我想,如果你知道对面是个机器人在为你翻译的时候,你的生理上毕竟会有些不同。
这可能是人类译员今后的最大代价——我不是机器。
”林超伦说。

人不是机器——这大概便是人工智能时期人类最大的代价。

(桂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