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从1979到1993》

厘清中国人工智能的早期成长脉络_人工智能_范畴 科技快讯

作者:孙树强(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

2022年年末,由OpenAI开拓的自然措辞处理工具横空出世,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付人工智能的极大兴趣。
支持者有之,亦不乏反对者。
由于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寻衅了人类的能力和认知,社会对付人工智能将会对人类产生何种影响存在很大的危急感和不可预知感。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关乎它的能力和前景,还关乎人类如何利用它。
自然措辞处理工具的涌现使人们有如临大敌之感,便是一个例子。

《中国人工智能简史》林军岑峰著公民邮电出版社(七月光明书榜上榜图书)

从发展脉络上看,人工智能是一个较为传统的领域,并非如一些人以是为的是一个新兴事物,只不过前期没有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关注。
早在1956年夏天,在美国达特茅斯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就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这次会议也被看作是人工智能出身的标志。
如此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有近70年的历史,只不过这期间发展速率有快有慢,不同期间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虽然稍晚了一些,但也并没有晚太久,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在学术领域就已经开始涌现了与人工智能干系的研究和运用,大量学者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楚要向哪里去。
由林军和岑峰合著的《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从1979到1993》按照韶光演进顺序,以紧张历史事宜和人物为抓手,人事交融,以事寓理,以鲜活的笔法重现了我国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进程。
这本书有助于新时期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及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前期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会使一样平常"大众年夜众加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认识,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从利用打算机办理数学问题开始,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打算理论、打算视觉、智能打算机、机器人、声图文组合、智能语音、自然措辞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后期不同的研究方向,构成了1979年到1993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大略图景,两位作者在书中对上述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回顾。

现在商业机构推动的人工智能研究更侧重于商业运用,但我国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家多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在打算机出身之后把打算机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更多的是利用打算机作为工具,来办理研究中的现实问题。
例如,数学家吴文俊利用打算机进行机器定理证明,并首创了“吴方法”。
但吴文俊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数学家,机器定理证明只是为数学研究做事的,他认为自己研究的是“数学机器化”,并不是“人工智能”,以至于有学者约请他为人工智能研讨班作学术报告时,他婉拒了约请。

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涉及打算机、数学、生理学、逻辑学、仿照识别、系统工程等很多学科。
人工智能的这一性子也哀求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投入个中,或者在某一方面作出贡献。
在钱学森的著作《工程掌握论》中,就有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图像识别的内容,只不过钱学森没有把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主要事情去研究。
书中也提到了另一个故意思的例子,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是20世纪主要的社会科学学者,他对中国非常友好,并且对中国文化非常仰慕,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司马贺。
1994年司马贺被聘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他在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造诣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1975年,司马贺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诸多贡献得到了打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不过此时他以为打算机领域太没寻衅了,就去研究生理学,于是又拿了生理学领域的三个主要奖项:美国生理学会精彩科学贡献奖、美国生理学基金会心理科学终生造诣奖和美国生理学会终生贡献奖。
当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经济学老本行,并于1978年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6年3月,我国启动履行了“国家高技能研究发展操持”,也便是广为人知的“863操持”。
在“863操持”中,信息领域有一个主题是智能打算机,代号“863-306”,通过对智能打算机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我国在高性能打算机、智能接口、智能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更有代价的是,这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人才根本。
本日我国在环球人工智能领域能够霸占一席之地,“863操持”功不可没。
例如,在当时人才和资金都很缺少的情形下,研究职员战胜困难研制出超级打算机“曙光一号”,显著缩小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天下前辈水平的差距,后期又在“曙光一号”根本上推出了“曙光1000”,为曙光的商业化打下了坚实的根本。

目前,我们所理解的人工智能彷佛更多的是商业机构在推进,但实际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根本研究为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本。
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发挥了非常主要的浸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能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等都在人工智能的某一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例如,20世纪80年代在筹建智能技能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时,清华大学打算机系的“四大金刚”、自动化系的“四大金刚”和“四小金刚”等学者协力一处,为本日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一枝独秀奠定了根本。
又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了“声图文”观点,即利用打算机进行声音、图像和笔墨的智能打算和识别,这让哈工大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

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初期,还有一个故意思的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人以为“机器怎么会有智能呢”,因此须要在哲学意识形态上进行辩论。
这也导致很多研究者不用“人工智能”这一叫法,而是采取不易引起误解的“智能仿照”一词。

纵不雅观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颠覆性的技能变革过程,显著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目前,人工智能正处于发达发展之中,这一技能很有可能改变我们社会的架构和运行的办法,在广阔的领域引发革命性改变,并对社会、法律、哲学、道德和精神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主要的是如何勾引人工智能发挥正面浸染,规避其负面影响。
我们或许无力也无法谢绝人工智能,但我们要为人工智能时期的来临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6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