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参与后跨媒体艺术的传授教化探索

AI时代“跨媒体艺术”有哪些寻衅?_人工智能_艺术 AI简讯

跨媒体艺术作为一门与科技发展密切关联的专业,随着人工智能时期的到来,其传授教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尤其是2022年底,OpenAI发布大措辞模型ChatGPT,今年2月,OpenAI又推出首个文生***模型Sora。
天生式人工智能(AIGC)参与跨媒体艺术创作已成不可阻挡的新趋势。

中心美术学院“未来科技伦理——人工智能艺术”课程现场

对此,各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开始加紧增设人工智能课程。
中心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的课程紧张有四类:

一、人工智能艺术设计;二、机器人艺术设计;三、生物/生态艺术设计;四、与数据艺术、影像艺术和声音艺术等有关的课程。

近年来,环绕人工智能+艺术设计为主题的干系课程逐渐增多,例如中心美术学院的博士生苏永健目前正在参与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创作实践课“未来科技伦理——人工智能艺术”,内容包括对AIGC工具利用方法的教授、对AI技能伦理的思考以及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的探索实践。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将有机会在校园内外的展览中呈现各自创作的艺术作品,使其在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中生效。
在苏永健看来,这一课程的传授教化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新技能的理解和节制,更在于勾引学生以AI作为艺术媒介的办法来思考人工智能时期下的繁芜伦理议题。

随着文生图、文生***技能的精进与成熟,AIGC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易于上手节制的创作办法。
苏永健认为,AIGC仅是AI的一个运用分支,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不应仅勾留在对天生内容层面的利用,而更应致力于首创人工智能为跨媒体艺术所带来的新方法和新不雅观念。

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人工智能艺术课程现场

“人工智能艺术”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主任姚大钧开设, 邵立昊、武子杨共同传授教化的课程。
课程反对大略地利用AIGC,而是强调从人工智能的机制出发,研究其天生事理和构造来谈论它的创作可能性,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制来创作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新媒体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授课现场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软件类技能性课程现场

这些人工智能课程不仅可以勾引学生节制并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同时,西席可以在已有的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模块,助力和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运用和理解,培养人工智能时期下的创新型艺术家。
但目前为止,把人工智能与跨媒体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很多艺术院校尚未开启,当下根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所研发的课程,还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方法论,作品也没有完善的美学理论 来支撑它,这就导致我们的传授教化既是实验,又是探索的过程。
未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能带来的寻衅与机遇,探索艺术与科技领悟的教诲理念,开拓新型的艺术教诲模式,仍须要很长的道路要走。

艺术性高低是跨媒体艺术的详细指标

跨媒体艺术家来说,AIGC已成为创作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西席蔡宇潇看来,人工智能可以助力艺术创作产生一套新的艺术方法,当艺术家节制了人工智能工具或算法之后,确实能够从中发掘出新的艺术措辞。
此外,人工智能工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创作流程,例如制作艺术游戏《乌水有多深?》这件作品时,许多代码和脚本的编写是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的,艺术家先编写一段笔墨或代码,然后人工智能会供应自己的想法和优化方案并且奉告艺术家如何改进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北京航空航天算夜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风在分享中先容,在他创作的话剧《张居正》多媒体设计时,以智能天生的制作办法与手工、及其他数字化制作手段进行领悟创作的实践。
“之以是利用人工智能天生的创作办法,是由于它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创意所须要的制作,同时可以探索其他数字技能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创新艺术效果”。

苏永健 进化机 可穿着机器外骨骼、充气球、遗传算法程序 2020年

邵立昊在进行人工智能与跨媒体艺术传授教化时创造人工智能工具可以更好地帮助艺术家完成创作,“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干系资料,赞助他们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创作。
随着人工智能工具的迭代发展,它们的利用办法也变得越来越简化。
当下有些学生已能够分开工具的大略利用,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并完备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办法进行艺术创作”。

对苏永健来说,“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部分艺术家的得力助手,这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事情效率、创意能力乃至延展创造力的边界。
但大部分艺术家和设计师惯于将人工智能仅作为大略意义上的内容生产工具来利用,而缺少对人工智能本体的深刻思考。
同时,过度依赖AIGC可能会使艺术家缺少主体能动性,进而导致人工智能的艺术生态面临趋同化的困境”。

叶风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天生的图像并不等同于艺术作品,但是这种图像具备一定功能性。
人工智能也一定参与到艺术领域,但人工智能艺术须要重新定义,也会以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态呈现。
”邵立昊也有类似的不雅观点:“把利用人工智能天生工具创作的图像当作艺术来看这件事情有些欠妥,除了艺术家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利用能力和对算法的理解程度外,作品的艺术性高低也是判断跨媒体艺术创作水平的一个详细指标。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寻衅新哀求

据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媒介展演教研室主任祝虹先容,跨媒体艺术凭借科学技能综合了所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多种媒体,领悟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还凑集了美术、设计、拍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是一种全 新的艺术形态。
如何创作艺术性高的跨媒体艺术作品?在祝虹看来要当心华美多元的创作手腕,不要过于专注那些虚无的主题,而是聚焦于描述人类的精神天下,让作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

费俊 水曰 AI程序,自动化妆置,3D打印部件 实时监控 2021年

中心美术学院教授费俊创作的《水曰》是一件结合AI人工智能技能的互动装置作品,不雅观众可以通过语音输入办法来与池塘中的水“交谈”,通过AI声纹识别技能,水会以其原生的措辞(荡漾)来回应。
这件作品以“艺术与科技”的办法来磋商万物有灵的哲学命题。
作品考试测验把AI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链接的媒介,让自然以一种超自然的“自然措辞”来发声和显灵,通过重修人与自然的超级链接,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落的对自然的敬畏感。
在这里,AI并不仅被视为大略的内容天生工具,而是作为灵媒重新开拓和链接人与自然、社会的新关系。

此外,当下的跨媒体艺术作品还具备了如下几个特性:

邵立昊 识别的希望_猪笼草Pineapple 人工智能影像 4分36秒 2023年

一、不雅观念性。
人工智能已改变了我们对人和天下的认知,跨媒体艺术借助新科技形成了新的艺术措辞,艺术家借此传达艺术天下的认知不雅观念。
邵立昊《识别的希望_猪笼草Pineapple》中,作者将赛车游戏***的每一帧画面通过Stable Diffusion重绘为猪笼草,***的画面构造仍旧保留了赛车游戏的录像形式,但内容却变成了猪笼草。
在体验过程中,不雅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去辨别他们所听到和看到的音像是否符合自己的认知观点。

话剧《张居正》 导演:冯远征 多媒体设计 :叶风

二、多感官沉浸。
跨媒体艺术强调多媒介的稠浊利用,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通过作品调动不雅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叶风的数字媒体艺术《绿水青山——道》以回收的塑料为紧张材质,加上中国书法与传统山水、造园艺术元素等,综合表示了通过高科技的交互声音、智能投影与灯光设计、新材料与传统艺术手腕的相互交融、碰撞,让不雅观众在作品中通过穿、望、听,体验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语境媒介为载体的创新魅力,不雅观众可以通过互动聆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声,通过影像不雅观看影像化的《千里江山图》,作品迸溢着强大的艺术传染力和说服力。

蔡宇潇 乌水有多深? 实验游戏 2023年

三、交互性。
相较于美术馆,跨媒体艺术家更青睐在人流量大、空间流动性强的广场、阛阓、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展示作品,此外具备大量数据流的虚拟公共空间互联网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下的跨媒体艺术更强调以接管者为中央,创作者与不雅观众之间不再是单向的内容输出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
蔡宇潇在创作时选择了实验游戏这一媒介形式,他认为游戏更随意马虎触达人群,能够被受众直接体验,更具沉浸感和实时互动性。
他的实验游戏作品《乌水有多深?》表达了战役对个体、民族、乡土和国家的深远影响,在独立游戏分发平台itch.io上可看到作品的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amilkteaM团队 一带一起·爱慕青花 ***

四、成长性和迭代性。
人工智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迭代优化来提升自身能力,达到智能化的目标。
利用人工智能天生工具进行艺术创作,根本素材是影响艺术效果的关键。
随着素材数据的不断完善,运用AIGC创作的作品也会随之成长或迭代。
《一带一起·爱慕青花》是中国传媒大学amilkteaM团队选取青花瓷的代表性视觉资料作为素材,演习成为AI(人工智能)天生模型,来天生本日“一带一起”上青年们的生活画面。
在这些覆盖了20个时区的场景***中,既融入了青花瓷的艺术传承,又融入了当下各地青年的偏好与生活办法,再通过AI的创造性演绎,从而得到了这份凝聚人机协作的作品,展现青花文化在“一带一起”上的新可能。

徐冰主创团队(成员包括徐冰、冯雁、张文超、孙诗宁)《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 人工智能天生电影

五、团队协作性。
跨媒体艺术由于涉及各种媒介和技能,以是它的创作越来越依赖团队协作,很多跨媒体艺术须要不同专业方向的职员参与个中共同完成。
例如艺术家徐冰与人工智能科学家互助开拓的《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项目》是一个没有电影人(如导演、编剧、拍照师或演员等)参与的实时电影天生系统。
不雅观众可根据需求,输入电影类型(如科幻、犯罪、爱情等),再通过输入关键词或句子改变电影的叙事情节或风格,制作由AI出品的永不重复的电影。

鉴于此,在叶风看来:“在人工智能时期,跨媒体艺术创作人才须要建构一套新的培养体系。
在技能和专业边界越来越开放的未来,艺术家的发展或许不局限于传统专业艺术学院培养,在其他综合性高校里,那些每天打仗天下领先的知识、节制最前辈的技能工具、不雅观察天下最新的发展动态、探索最前卫的不雅观念和思维的学生,亦可能发展为精良的跨媒体艺术家。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正 | 安亚静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冯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