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传》作者、伦敦大学客座教授大卫·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中心社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左鹏,中心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徐锋、中心社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翁贺凯、中心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教授王珍受邀参与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环绕上述话题展开对话。

中外专家:从应对气变到人工智能马克思早已给出“谜底”_中国_全球 计算机

谈及如何看待当代化以及中国式当代化,麦克莱伦指出,一方面,西方社会存在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征象。
在英国和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令人高度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的肌理和合理的政治安排,造成极大的毁坏。
另一方面这天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我们目前面临的环球景象危急,其成因包括过去200多年来,西方社会持续进行的工业化。

麦克莱伦指出,作为环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在应对景象危急方面,中国将发挥主要浸染。
他把稳到,中国的上风之一是,其拥有非常强有力确当局。
“通过电动汽车制造等领域,中国已经开始向我们展示应对景象变革的精确之道。
中国无疑是最有能力终极实现‘将环球升温掌握在1.5°C’这一目标的国家(之一)。

徐锋表示,中国式当代化首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张由于中国式当代化表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一样平常规律,壮大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并且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实现办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王珍表示,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赠送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她指出,面对生态环境危急,全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互助,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线,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环球性环境问题。

“中国在生态文明培植之路上,走得当仁不让。
”王珍援引数据指出,2000年到2017年,环球新增绿地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环球首位。

人工智能是当前环球各国热议的话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对付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寻衅,有何启示?

“主要的是,机器的发展该当为人类做事,人类不是它们的附庸。
”麦克莱伦强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加以规范。
然而,他指出,遗憾的是,目前在美国,人们看不到监管人工智能的希望。
“由于他们不相信监管的浸染,不相信国家的浸染。
但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乐意的话,显然是有能力进行监管的。

对付人工智能是否可能由于自主学习而呈现出自我意识,徐锋认为,该问题的答案存在争议,稽核的标准、尺度也众说纷纭。

他表示,总的来看,人类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尽可能地掌握人工智能为己所用,使之不迅速趋于完备异己和异化的方向。
“一样平常来说,科学技能本身无所谓善恶。
问题是谁来节制它,若何利用它以及用它来做什么。

“中国更有能力应对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
”麦克莱伦如是概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