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人梦”前人有哪些奇思妙想_机械人_机械
2021年天下机器人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展示了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多数人认为机器人是当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实在人类对机器人的迷思与追求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就研制了各种自动机器的物体,是当代机器人的鼻祖。你知道古人对“机器人”有哪些天马行空的创造吗?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机器人”
西周期间,中国的能工巧匠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戏子”,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据《列子·汤问》记载:周王朝的第五位帝王周穆王,姓姬名满,他在西巡途中碰着一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来“献宝”,他带着一个“人”见穆王,其行走俯仰和真人一样。摇它的脑袋,便唱出符合音律的歌曲;捧它的手,便跳起符合节拍的舞蹈。穆王将宫内嫔妃召来一起不雅观看,等演出结束时,“戏子”向旁边嫔妃挤眉弄眼惹怒穆王。偃师挥剑将“戏子”斩断,原来这是用皮革、木料、胶漆等东西制成的“机器人”。这件事情影响很深远,晚唐墨客李商隐在诗中写道:“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到了春秋后期,木匠鲁班在机器制造方面更是“有一套”。鲁班手艺博识,常被请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一样平常小工程还好,十天半月就回家了,可碰着大的工程,要一年乃至几年才能回家。据《墨经》记载,他在空隙时根据天上飞鸟的特色,制造了一只木鸟,能在空中翱翔“三日不下”,这种“机关鸟”叫木鸢,也是鹞子的“雏形”。
此外,东汉的张衡、三国期间的诸葛亮和马钧、南北朝期间的祖冲之等都建造了一些我国历史上令人叹为不雅观止的自动机器装置。它们反响了我国古代先贤的精彩聪慧,也解释自古以来人们就善于利用自动机器来解放生产力。
三国期间的发明家马钧曾用木材制成原动机,以水作动力,带动木质机器人,使之能做击鼓吹箫、抛剑、攀绳倒立等动作。西晋时傅玄著的《傅子》记载了此事:当魏明帝曹睿前来不雅观看时,木偶们有的击鼓,有的吹箫,有的舞蹈,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翻滚,有的抛球,有的叠罗汉,有的在绳索上倒立,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这便是有关史估中提到的“百戏机器人”。而蜀国丞相诸葛亮制造出的“木牛流马”,运用于运送军粮,增援前方战役,也是创造性的发明。可见,中国当时的机器人技能已达到相称的高度。
此类自动装置不胜列举,虽然不能与当今的机器人比较,专家认为,他们却是人类在机器人领域的初步探索成果,在世界科技史上处于相称主要的地位。
唐人记录奇妙机器踪影
机器人知足了人们对超能力的抱负,古人对机器人的想象一刻也没有停滞。隋唐期间是古代“机器人”的大发展时期,各种奇巧的机器装置纷纭登台亮相。在唐人的条记如《朝野佥载》《酉阳杂俎》《独异志》等书中,我们仍可创造不少机器人的踪影。
隋炀帝时,有位叫黄衮的人擅于制造前辈机器。据《太平广记》记载:黄衮用木头制成了7艘8尺长的小船,每条船上站5个2尺多高的木质机器人,这种小船放在皇家园林里曲水流觞的专道里,供隋炀帝和权贵们饮酒取乐。活动开始,小船绕“曲水”缓缓而行,有一个“机器人”在船头撑篙,其余两个在船中间划桨,船上的一个端着羽觞,另一个捧着酒钵。小船每到一个廊下即泊住,端酒的机器人把羽觞递给岸上人,人们饮毕还杯,它又赶紧接住,并转身向捧酒钵的机器人要过木勺添满羽觞,再到另一个廊下,连续通报。
船上“机器人”所有木刻的运转全都由岸上和水里的机关掌握。对此,隋代杜宝《大业拾遗记》记载:“有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盘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
唐代的大师级工艺师杨务廉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曾经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后,机关键钮发动,和尚垂垂说出“多谢布施”。当这名“和尚”涌如今集市上时,人们争相不雅观看,并且为了听它说话,每天有不少于一千名捐助者。杨务廉因此获利,将机器人发明用于挣钱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唐代机器人的运用范围广泛,唐朝期间郴州主座王琚的发明还用于生产实践。王琚喜好钓鱼,他用木头做水獭,然后将水獭沉入河中。每当水獭抓到一条鱼时,它就会自动浮出河水返回。王琚因此绝不费力地抓了许多鱼。木獭捉鱼的奥妙在哪里呢?原来,王琚在木头水獭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机器的部件,用石头坠着它沉入水中。只要鱼咬鱼饵,水獭嘴里的机关就会触发,从而咬住鱼。石头也会掉下来,水獭自然会从河里升起。
和当代人工智能比较,古代机器装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都有自己的动力来源。专家剖析,本日可知的我国古代“机器人”的动力来源紧张有弹力和水力等。可见,古人同样用自己的聪慧来构建自己的“机器人梦”。
古代创造梦想再延续
宋代往后,能工巧匠们又研发了不少固定程序的机器装置,运用于计时和日常生活。
据《新元史》记载:元代郭守敬制造的可照明、计时的灯漏,极为新奇奥妙,构造设计非常繁芜。它的事情事理属漏水计时,而造型似宫灯,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以是称之为大明殿灯漏。古文献记载:灯漏高一丈七尺(约5.4米),它的框架用金制作,上部有波折的梁,梁的中间是一颗云珠,云珠二侧有象征日月的球体,日在左,月在右,云珠之下再悬有一颗珠子。曲梁的两端各装有龙头,龙的嘴能张合,龙的眼珠能迁徙改变,用这样的动作显示灯漏内的水流是快了还是慢了。
据悉,郭守敬是在研究了北宋苏颂水运仪象台后,去除了天象部分,保存了计时部分。大明殿灯漏也是中国第一个独立于天文仪器的钟表,在中国钟表发展史上具有主要意义。
《明实录》也记载了明代司天监所制造的水晶刻漏,上有两个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鼓,是一件制作风雅的自鸣钟。可惜的是,这个刻漏被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是“奇技淫巧”敕令击碎。明代往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天下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古人的“机器人梦”变得日益迢遥。
不可否认,我国古代的机器水平曾处于天下领先水平。实际上,每一件发明创造都是古人聪慧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无限的创造力。春秋战国期间是机器发明的“童年时期”,呈现了许多如鲁班、墨子这样的机器大师;汉魏期间,机器发明进入成熟阶段,有历史学家统计,在这段期间,有关各种机器人的记载高达90余例;唐宋期间,古代机器制造进入高峰时期;明清往后,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我国古代机器的发明创造逐渐没落。
回顾历史,无论在任何时期,技能改造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器人的观点自20世纪初期提出之后,随着自动化技能的飞速发展,特殊是打算机的出身,推动了当代机器人的涌现和发展。当今机器人更加当代化和智能化,成了人类的好帮手。古人的“机器人梦”,在当代连续追逐闪光。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