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古诗必须用古词写,而不能古词新词一起用呢,人工智能风格化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风人工智能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国风人工智能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古诗必须用古词写,而不能古词新词一起用呢
古人写古诗用古词,天经地仪。今人写古诗词用什么词,牵扯到我们学习古诗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学习?怎样使用?
1、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古诗词词从形式到内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学习古诗词是为了古为今用,用古人千锤百炼得到的优良形式服务于今天的时代。因此所写诗词应当让今天的人们认可接受,所以一般不能使用古代文言虚词。完全使用现代字和词,也不行,那样的诗词成了白开水,论说文,有失古诗词的庄重和典雅。我们应当对文言虚词和现代白话均加以改造,使形式似古,内容喻今,流畅通晓,并不佶屈聱牙,作出为当今受众接受的诗词。2、怎样学习古诗词?尊重古诗词的旧有形式,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充实其中,形成旧瓶装新酒的格式。因古词千百年来流传民间,在民众中有较为深厚的基础,例如顺口溜、快板书,一些打油诗。这些形式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根据需要,也可以创新形式,例如三句半,就是在解放区创新推广到今天的一种文艺形式,实际是一种诗歌形式。内容方面对古诗词要批判的继承,不能照搬照用,一成不变。学古不是复古,古人放浪形骸的那些理解在今天多数是用不上的,要换上可以接受的方法,推广正能量,助力中国梦。3、怎样使用?首先尊重在民间流行的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丶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例如传说丶快板丶顺口溜。笔者插队时曾听到一位老奶奶哄孩子的歌谣:"月照大地亮堂堂,是仙女点灯走四方,为怕***迷了路,一夜闪闪到天亮。"当然民间这种形式的歌谣、顺口溜应注意挖掘和收集,许多人年事已高,有的还撒手人寰。其次是对古诗词的改造和打油诗化。例如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改编成"搓麻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叹息声,输赢知多少?"还有的改造成"春眠好苦恼,处处蚊子咬。夜来拍蚊声,吸血知多少?"当然要注意改编改造诗歌的政治倾向,注意满足现实的需要。还有注意诗句的遣词造句不得古语化,也不能口语化。例如老太太不应称为老妪,不得太文气。
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咸阳郑秦云
很多初学者问过我,能不能用现代的新词语创作诗词。我的答案是可以。但若问好不好,我则会明确表态:不好!
初习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主要的原因是思维上还未真正进入到诗词的创作模式。假若我们以一个诗者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更清楚明白。
首先,在诗者眼中,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是意象,而不是词或词组。意象,就是指带有一定意思的物象。而不同的物象所投映到我们心智中的含义,都是经过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到唐代,已自成体系。创作者借助古人留下的意象体系,很容易便可达成主题,而读者也很容易通过此一体系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我举过自己初习诗时的例子:
戏水顽鱼争叠月;寻花浪蝶误缠钗。
这句子是我初习诗词时的作业。起句是做月字的串句练习时所写。记得当时,老师便将顽鱼两字圈出,要求重写,理由是古诗词中,不曾出现过顽鱼一词,故不可为。
和很多初习者一样,当时我对老师的此一判断极为抵触,古人没有用过,我们便不可用,也太迂腐了吧。又或者是因老师诗作取径山谷,推崇江西诗派,讲究“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只是一家之谈,不足为训。
对句是稍后学对仗时所写,那时我也悄悄地把起句的顽鱼两字,改成了游鱼。因为那时我开始明白,诗词创作,必须借助古代诗人沉淀下来的意象,意典,方可让读者产生联想,从而增强句子的张力,达成意境意蕴。
用顽鱼一词,自然也是可以的,句子没有毛病,也达意。但说到好不好,那现在我肯定会说不好,因为其不能让读者借助过往的诗句产生联想,这样就很容易会把句子写死。即使把其改为游鱼,读者也可能会联想到“谁言牙旷绝,琴响出游鱼。” “方池新涨游鱼乐,兴寄濠梁《秋水篇》。”这些句子,从而增强诗句的质感。
再看对句:寻花浪蝶误缠钗。寻花问柳,狂蜂浪蝶,这些都是经过古代诗词沉淀的意象,其很容易让读者产生特定的联想,而钗也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因其是古代女子婚后(扎髻)所用的头饰,故也泛指已婚女子。当我们尝试,如此句般借助意象组合去表达一个主题的时候。我觉得,才算是诗词创作的入门。我也是至此才明白,为什么当初老师会把顽鱼两字圈出。
对于初学者而言,只要紧记一点,组成诗句的基本元素是意象,而并非词或词组。当我们有此觉悟的时候,这问题就不存在了。
到此,大家对国风人工智能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国风人工智能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