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炮台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人工智能炮台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我想问问,为什么现代各种榴弹炮口径不超过155mm

我想问问,为什么现代各种榴弹炮口径不超过155mm,人工智能战舰 科技快讯

这个口径大威力大的确没错,但是一门榴弹炮的真正实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口径。还有人,同样的炸药,口径大的炮弹也就大,威力也的确大,但是大口径的炮弹也有个问题,炮弹太重,就以坦克炮为例,美国的M1采用半人工装填,而最强装的装填手一分钟也只能装4发炮弹。而M1的口径只有120mm。同样的道理,如果榴弹炮口径过大那装填速度和射速就是大问题。而榴弹炮的作用是压制地方火力,掩护步兵,如果射速太慢,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其次,即便是自行榴弹炮,炮弹过大也会使整个车的体重过大,动力系统不堪重负的话抛锚就是家常便饭(这个可以参考二战中德国的虎豹动物园,体重超标导致故障率超过10%。后勤吃不消)。再者,炮弹口径过大会导致单车所能带的弹药量减少(这个可以参考二战苏联的IS-2和KV-2,不到30发的备弹量而且采用弹药分装的装填模式导致单车无法做到长时间的持续火力输出,导致苏联人只能靠数量来弥补但是战车数量的增加又给后勤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苏联在最后爆了接近一万辆T-34-85,而不是IS-2)。

而现在选择一门榴弹炮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因素,在要求整体均衡的情况下,自然不能单独考虑口径的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整体性能的均衡,除非用于特殊方面(比如固定炮台)否则一味地追求大口径只能是得不偿失。

由于现代战争的快节奏,超大口径的火炮的机动性差,导致生存不易(不打你打谁)。弹药太重,一个人搬不动。倍径小,射程短,炮管长了更重。效率低,一发203还没有两发155杀伤率好(软目标),对付深埋工事还是来发1000磅的航弹更带劲。所以超大口径的火炮就尴尬了。

从技术上说,口径的上限当然远远不止155毫米。事实上,人类历史上造过的最大口径的榴弹炮应该是德国制造的“多拉”大炮,口径800毫米,但这门炮得几千人伺候,用起来极其麻烦。这样的咱们自然不用多说,还是以常规的、大量装备和使用的师属榴弹炮作为讨论对象。

其实,榴弹炮的口径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射程、威力、机动性、后勤补给以及政治因素。作为陆军主力的师属榴弹炮,口径是一个不断增大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155毫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师属火炮的主力是75毫米炮。因为这个年代,双方战线之间的距离不远、纵深也不算太深,同时,野战工事的构筑也没有那么坚固,步兵的队形更是受到火枪时代“排队枪毙”的影响,比较密集。75毫米炮无论射程、威力都够用。而当时的机动工具主要是马和马车,以轻便著名的法国75毫米野战炮都重达1.5吨,口径再大的就得更多的马来拖。同时,更大口径火炮的炮弹供应也更麻烦。几方面平衡之下,75毫米成为一个很合适的口径。

到了二战,师属火炮的口径就变成了105毫米(西方)和122毫米(苏联)。影响因素同上,这一个阶段各国军队的战线拉长、纵深加大、直射武器射程和精度的增加造成交战距离也跟着增加。75毫米炮的射程在这个时候就完全不够看。同时,随着野战工事构筑能力的加强,以及步兵队形的日益疏开,再加上大量装甲目标的出现。75毫米炮的威力也完全不够用。所以只能进一步加大口径。而随着汽车的大量应用,军队机动能力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也为使用更大口径火炮提供了保障。75毫米炮则被下放,作为团属甚至营属火炮,用于抵进支援。

二战之后,相关因素进一步发展。师属火炮需要的射程和威力进一步加大,口径也随之进一步加大。原本装备军属炮兵和独立炮兵部队的155毫米/152毫米榴弹炮成为师属炮兵的主力。此外,战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火炮的普遍自行化。战后美国人在战后曾经研制过三种大口径自行支援火炮,分别是155毫米的M109、175毫米的M107和203毫米的M110,但最后只有M109大规模装备。为什么?还是前面说到的几个因素的平衡。

首先说射程。以北约大量装备的美国M109为例,目前的M109A6射程已达30公里,而这个射程是目前世界主流的155毫米/152毫米火炮中最短的。超过这个距离的打击,有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有空军的攻击机,陆军自己也有火箭炮。所以,用更大口径火炮实现更远射程的意义不大。

再说威力。目前,155毫米榴弹在最大射程上也能够打穿1.8米厚的岩层,在素混凝土里可炸出1.09米半径漏斗坑。空炸时,8~9米距离上可完全破坏2层砖墙,8~9米距离上可以严重破坏砖墙可使1.5层厚砖的砖墙严重开裂可能大部分倒塌;2层厚砖的砖墙倾斜,瓦屋面塌下。对于野战工事或者软目标,威力足够了。对于防护目标来说,155毫米炮弹搞不定的,203毫米效果也好得有限。

而在机动性和后勤保障方面,更大口径火炮的缺点就多了。例如,美军装备过的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在没有炮塔、只带2发炮弹、一大半操作人员不坐在车上的情况下,重量就达到26吨,比全封闭炮塔、备弹28发的M109还重。再加上M110的操作人员要13人,比M109多了一倍还多,可想而知用起来有多麻烦。

美国情况如此,苏联/俄罗斯方面也是一样。苏联在二战后也曾经装备过180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但最后还是152毫米成为主流。

因此,155毫米/152毫米是现阶段射程、威力、机动性、保障性综合平衡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是155毫米而不是152毫米成为主流?这个当然就是政治原因了,谁让冷战的结果最后是北约取胜、苏联解体呢……

到此,大家对人工智能炮台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人工智能炮台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