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诲报-中国教诲***网 郜云雁

【教诲圆桌派】人工智能时代教诲的“变”与“不变”_人工智能_教师 智能问答

本期高朋: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李佐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与人类措辞重点实验室主任

蔡 可都城师范大学教授、人工智能教诲研究院副院长

教诲已经跟不上技能进步的步伐了吗?在有些方面,答案彷佛是肯定的。
根据经合组织(OECD)对人工智能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到2021年,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在读写和算术方面的均匀水平,并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将有可能完成所有的读写和算术任务。

只管不断进步的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就业市场以及对付新技能的需求,仍旧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确定无疑的是,教诲须要改变,从传授教化目标到传授教化内容和办法,都须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教诲还须要从对知识的过度追求中,重新回归到人本身。

两会之际,我们特邀代表委员、教诲专家和人工智能教诲专家,环绕人工智能时期教诲的“变”与“不变”展开对话与谈论。

将人脑从“知识储存的容器”中解放出来

【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的大脑,让人可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事情。
人机共生环境下的西席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将是未来教诲关注的焦点。

主持人:人工智能对教诲带来的最核心影响是什么?

倪闽景:所谓人工智能,便是指“能够替代人工的智能”。
从学习角度来看,它便是一种能力强大的知识工具。
知识工具能把人的大脑从一个“知识储存的容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大脑有更多创造的空间,这被美国作家克莱•舍基称为“认知盈余”。
不必影象的东西不再去影象,会增加很多自由韶光;不必影象的东西不霸占大脑的过多空间,会增加很多新的脑连接空间。
工具的发展是人不断得到解放的过程。
交通工具解放了人的双脚,可以让人去更远的地方;自动化工具解放了人的韶光,可以让人有更多的空隙;书本使知识储存发生巨变,让知识可以离开人脑而存在;信息化破解了知识通报的瓶颈,让人类实现时时处处可学。
而强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解放人的大脑,让人可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事情。
知识工具的灵巧运用,已经成为当今学习变革最主要的活动,也让学校课程更加丰富。
以是,我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诲最核心的影响是教诲内容的变革,而不是传授教化办法。

李佐文:近年来,随着大措辞模型的涌现,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密集生动期,从ChatGPT到刚刚引爆环球的Sora,每一步打破都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目前来看,天生式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特性,而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将会更强大,可以像人类一样学习和推理,可以办理更繁芜的问题。
人工智能给教诲带来的核心影响,将是对教诲理念和教诲生态的重塑。
在知识随处能学、随时可学的智能时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诲,必将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诲。
由于教诲目标的转变,原来的传授教化内容、传授教化办法、评价手段等,都将随之发生改变。
人机共生环境下的西席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将是未来教诲关注的焦点。

蔡可:在人工智能得到广泛运用的智能社会背景下,我们须要重新思考和核阅教诲的根本目标——培养学天生为什么样的人。
传统教诲看重传授知识和培养根本技能,而在人工智能时期,纯技能型的事情会被自动化和机器所代替。
因此,教诲须要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办理、互助与沟通、适应变革、面对繁芜情境的决策等人类所独占的智能特质。
最直接的变革是,教诲须要培养会用、善用、妙用人工智能的人。
此外,让人工智能办理问题,和借助人工智能教会学生办理问题,这是两码事;没有任何素养与能力的达成是不依托于知识的,当然,这里会涉及实践知识、默会知识等更加繁芜的知识类型。
但无论如何,在学天生上进程中,人类传承下来的稳定的、经典的知识仍旧是最有效的“预演习”材料,其类型与载体会更加丰富,呈现办法更加多样,传播与接管路径更加多元,辨识它们的变与不变,将是人工智能时期教诲的紧张问题。

西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可取代

【人工智能会替代西席在传授教化过程中的工具性内容,而涉及人类情绪、创造性思维、共情等独特能力,则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主持人:以人工智能的迭代速率,未来会有大批职业被机器人取代。
机器人是否也会取代人类西席?

倪闽景:我们不必焦虑将来孩子的事情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由于人类文化进化的历史见告我们:新技能总是以淘汰老的生产办法来淘汰旧劳动,但同时新技能总是以创生新的人类需求来创造更多新劳动。
也便是说,人工智能会替代人作为工具化的职业,也会产生许多新的我们还没故意识到的职业。
同样的,人工智能会替代掉西席在传授教化过程当中的工具性内容,比如纯挚的知识通报完备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但不可能替代西席职业中的非工具性内容,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建立。
也便是说,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部替代西席,但是一定会替代那些只会进行知识通报的西席或者那部分行为。
换个说法,西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可能被替代,但是“教书匠”将不再被须要。

李佐文:天生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西席完成许多机器重复性的事情,这是人工智能给教诲带来的机遇,使西席可以从大略机器的事情中解放出来。
但是人类的教诲事情,终极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完成。
比如,情绪的培养、代价不雅观的塑造等,都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实现的。
人工智能越是高歌年夜进,教诲越要回归人性,由于教诲是关于人的灵魂的教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天生式人工智能给教诲传授教化领域带来的利弊,目前还无法估量,但是教诲界确实该当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并广泛汲取智能技能带来的红利。
西席应长于利用智能工具和教诲资源,创新传授教化内容和方法。
同时,对付措辞智能的飞速发展,教诲事情者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既要激情亲切拥抱人工智能的新发展,让它更好地做事人类社会,又要预防它带来悲观的影响,使其最大效能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浸染。

蔡可:对这一问题,学界有一定共识,即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类西席。
由于西席的角色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绪教诲等。
这些领域涉及人类的情绪、创造性思维、共情等独占特质,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
学生须要被关注、原谅和被理解,须要在陪伴中发展;西席通过沟通和互换,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产生情绪共鸣,完善学生的人格。
以是,西席职业不会被取代,只会越来越趋向于教诲的育人属性。
然而,情绪劳动也是最繁芜的付出,如何通过智能技能冲破教室边界、学校围墙,助力泛在化学习生态建构,磋商智能助学、双师教诲的可能,形成各行各业的精良人才有机会为教诲做事乃至全民教诲的契机,为西席减负、卸压,分担职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该当能让西席无处不在。
此时,“西席”的定义、培养方向、事情时空、来源渠道也会被重新书写。

教诲的多样化将为学生供应最大的可能性

【只有教诲的多样化,才能为学生供应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诲的多样化,才能塑造出千百万不一样的大脑,个中也一定会呈现出极具创新能力的人。

主持人:人工智能时期对教诲改革和西席提出了哪些新哀求和新寻衅?

倪闽景:几千年来,教诲是实现物质天下和精神天下深度连接的路子。
但是强人工智能的涌现,使人类的教诲拓展到物质天下、精神天下、数字天下。
对教诲来说:一方面,措辞能力、情绪能力等机器尚不可替代,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仍没有改变,人文、科技、数学知识依然主要,由于个中蕴含了大量代价判断、思维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学习将更多样化、更充满想象力。
就犹如汽车、飞机等,能帮助身体残疾的人实现环球旅行一样,有了AIGC(人工智能天生内容),一个普通人也能通过人工智能新工具,实现以前无法想象的创造力。
为了创新而学,将是未来教诲的基本指向。
而创新须要多样的大脑、理解的环境和打破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期对付教诲改革和西席提出的新哀求和新寻衅,将聚焦于人的创造力培养,而这须要不断地推进教诲的多样化。
只有教诲的多样化,才能为孩子们供应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诲的多样化,才能塑造出千百万不一样的大脑,个中也一定会呈现出极具创新力的人。

李佐文:人工智能时期给西席提出的最大寻衅,是如何在人机共生环境下培养学生自己创造问题、自己组织信息、形成自我认知能力。
以读写能力培养为例,过去,西席可以让学生去百科全书里查找信息,并相信这些信息是准确和真实的。
现在,互联网会给出上百万个答案,没有人见告学生什么是对的或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技能许可儿们搜索和获取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处理模棱两可信息的能力就越主要。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阅读能力结果显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均匀只有9%的15岁学生能够在隐含线索的情形下区分事实和不雅观点。
在人工智能时期,人类读写能力的进步已远远掉队于信息实质的演化,这一事实对当现代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我们创造自己身处“后原形”氛围中,觉得精确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依据的断言会被认为是事实。
算法根据我们的兴趣创建“社交媒体反应室”,从而放大这些不雅观点,让我们与可能改变自己信念的对立不雅观点绝缘。
人工智能技能给教诲带来的紧张影响,是对教诲或学习目标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而不是一样平常技能,该当是未来教诲改革的目标。
无论学生还是西席,将来须要的不仅是事情能力、文本模式知识等,还要有评估和利用自动化产品所需的打算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驳性思维。

蔡可:人工智能时期对西席提出了数字素养新哀求。
面向未来的西席,须要适应传授教化办法和角色的转变,理解人工智能技能的运用领域和工具,利用人工智能技能来赞助传授教化、供应学习资源、评估学生的学习等。
但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谈论这些理念。
教诲数字化转型与以往的教诲传授教化改革有所不同。
过去,我们更新教材、完成西席培训,西席就能走上讲台,然而,数字化转型离开产品与工具支撑无法实现,西席的数字素养须要在运用处景、产品与做事的支持中去造就,即便大模型也须要“小运用”。
风行的智能传授教化产品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教诲非常主要但又很隐性的一个要素。
说它主要,是由于这些产品直接影响传授教化模式、教室生态,其适切与否,决定了西席是否乐意利用、能否用好;说它隐性,是由于它险些是“三不靠地带”,行政决策者只有财务审计哀求、缺少采买专业依据,西席作为利用者短缺决定权,大学与科研机构则由于产品层面的“低端”而不会去投入研究。
如何发挥专业对地方的勾引浸染,协同政府、企业推动技能与传授教化的深度领悟,从教诲问题办理的角度(技能运用的适切性而不是技能指标的前沿性),帮助地方从传授教化运用、资源供给、培植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整体考虑问题,健全智能传授教化产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常态化运用的做事体系,这是教诲数字化转型中非常实际但又重大的寻衅。

人工智能教诲要以人为核心

【人工智能在教诲当中的运用,紧张不是技能问题,而是教诲理念和组织变革的问题,是教诲内容的变革问题。
人工智能教诲要突出人,而不是机器。

主持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诲?

倪闽景:人工智能教诲要突出人,而不是机器,这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诲的所有出发点。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推进:第一,顺应潮流主动变革,立即行动。
人工智能在教诲方面的运用永久没有完美的办理方案,只有立即行动,只要初心是为促进教诲的改革发展,哪怕是犯错,也比弗成动要强。
第二,要对技能充满敬畏。
几年前,杭州有一所学校采取哈佛大学的技能,给学生在头上戴一个头箍,用来演习把稳力,后来叫停了。
技能存在两面性,如果对技能没有敬畏感,它给教诲领域带来的结果将不堪设想。
第三,人工智能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诲的繁芜性源于人的繁芜性,可以说,教诲的艺术性不在于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学少、学慢、学难,乃至有时会求“拙”,让孩子的灵魂跟上。
少便是多,这便是教诲的艺术性。
人工智能不是让孩子做更多的题,而是让孩子成为不一样的人。
第四,人工智能在教诲当中的运用,紧张不是技能问题,而是教诲理念和组织变革的问题。
为什么数据聚不起来,教诲运用不起来?核心缘故原由是我们组织不雅观念和教诲不雅观念没有改变,如果全体人工智能都往应试方面走,那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第五,人工智能赋能教诲,核心是教诲内容的变革。
人工智能时期的特点在于,不再是物质匮乏,而是韶光匮乏;主要的不再是物质制造,而是精神制造。
OECD发布了《2030学习指南》,指出要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自定航向,形成强大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聚焦创造新代价、折衷抵牾困境、承担任务三项能力,是现在教诲必须要接管的寻衅,这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诲最须要考虑的方向。

李佐文:天生式人工智能的上风在于借助强大的数据模型自动天生各种文本和问题答案,因此可以被用于西席备课、学生学习和教室提问、传授教化管理,以及招生就业、措辞做事行业发展多个场景,涉及全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它所具有的易用性和易操作特色,可以为学生供应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它所表示的大模型范式将使西席在传授教化、科研和管理事情中的角色转化为“导师或教练”,匆匆使人机协同的教诲新形态加速形成,不断推动教诲传授教化的改革与发展。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天生式人工智能可以领悟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起到匆匆动浸染。
人工智能技能冲破了教室的时空限定,实现了在线传授教化、远程辅导等,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未来,人机协作的教室,特殊是本地西席、远程西席、机器人西席协同事情联合传授教化(Co-Teaching)的三师教室,将成为人工智能时期的常规教室样态。

蔡可:从教诲传授教化的现状来看,人工智能赋能教诲发挥了技能的独特上风,如跨时空、个性化、集约化等。
人工智能技能常日是通过对特定问题建模来实现,追求确定性、关注结果、强调效率。
因此,在知识的显性化与细颗粒度条件下,对付薄弱地区实现教诲质量从水准线以下跃升,效果非常明显。
但我们也要把稳到技能的限度,人工智能的出身并不是因教诲而起,人工智能也不一定赋能教诲高质量发展,“创造”不是算法逻辑,创造性人才培养关注的是默会知识,学生必须试错(而不一定是路径的精准)才能螺旋式上升,须要面对模糊的边缘地带,乃至在与悖论共处中形成批驳性思维。
这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善用技能的人。
随着高中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开、责任教诲新课标的颁布施行,核心素养导向的传授教化目标、整合式的传授教化内容设计、情境化的探究传授教化方法也在对西席能力提出新哀求。
当西席在思考如何设计学习体验、开拓课程资源、打通课程与生活、若何以评匆匆学等问题的时候,技能就有了更大的用武空间。
以是,不但是技能赋能教诲,教诲也在赋能技能。

作者:郜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