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rickNerd的客座撰稿人杰西·格罗斯(Jesse Gros)揭橥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人工智能AI是否正在对乐高社区产生影响?它能否改变我们创建MOC的办法,乃至冲破获取资源的障碍?是不是那些努力不懈的MOC创作者由于图像垃圾邮件的泛滥以及算法的影响而感到挫败?

乐高与AI: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积木设计师吗?_人工智能_作品 智能问答

因此,这篇文章想考试测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乐高爱好者和设计师的未来将会如何?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取代人类创作的乐高MOC或官方套装?

本文亦刊登于《酷玩潮》第31期,原文来自BrickNerd

01

人工智能和乐高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完备理解乐高的构建系统。
只管一些AI软件能够天生看似与乐高产品和MOC设计相似的图像,但仔细一看很快能创造,这些图像并非由真正的乐高积木搭建。

然而,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搭建软件结合的理论是可行的,理论上可以创造出一个能够理解如何组合乐高砖块的机器。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理论上可能,事实上已经有所实践:一款名为“brickr”的乐高马赛克画设计软件就领悟了人工智能技能,能够根据文本提示天生完全的乐高马赛克画设计和指南。

因此,未来某一天,你可能仅需输入一行文本,就能得到构建一个全新乐高模型的指令,这样的设想险些靠近科幻小说的范畴。
不管你对此感到愉快还是忧虑,人工智能无疑拥有创造乐高MOC作品的潜力。

02

人工智能和搭建体验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另一方面,可以公正地说,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搭建体验不太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直接影响。

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创造出搭建指令,但它缺少感知能力和享受搭建过程的能力。
即便技能发展到可以通过精密的机器臂按照这些指令进行搭建,机器也不会体验到乐趣。

而我们人类享受搭建的过程——这种乐趣使令我们连续搭建。

因此,如果你从搭建的旅程中找到乐趣,那么人工智能不会对这种体验构成任何威胁。

相反,如果你紧张寻求的是你作品在网络上得到的“点赞”,那么人工智能创造的“乐高”作品可能会分走你的把稳力。

实际上,搭建体验不仅不会受到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反而有可能得到增强。
人工智能天生器所固有的随机性能够引入你自己可能未曾想到的视觉元素。
它可以在MOC的观点化阶段发挥浸染,帮助构建者在布局或配色方案上有更好的视觉化。

对那些习气于利用观点艺术或其他MOC作为灵感来源的乐高爱好者来说,人工智能可以供应一个有用的工具,引入一些新奇的、你脑海中尚未有的元素——从其他来源寻求灵感时,探求新颖性正是关键所在,人工智能供应的定向随机性在这方面可能极具代价。

从理论上讲,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被演习用于对MOC设计进行逆向工程,或至少把数字构建分解为逻辑的步骤指令。

对付那些像我一样以为制作解释书是一项呆板任务的人来说,我会很乐意让人工智能接手这部分事情。

人工智能还能助力于MOC的展示,供应免费且独特的背景设置。
通过专门的设计对话,它能够以难以通过实际拍照实现的办法匹配灯光和角度,完成令人惊叹的事情。

因此,就像任何一项精良的工具一样,人工智能拥有潜力接管搭建体验中的某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部分,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韶光去享受实际的搭建过程。

03

人工智能和创造力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在之前的谈论中,我们提到了人工智能引发创造力的不雅观点,这种说法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灵感与创造力——虽然这两个词在这个高下文中彷佛相反,却被当作了同义词,这实在是有些荒谬。

当你从外部来源(比如人工智能)得到灵感时,那些灵感并非你自己原创的。
公道地说,灵感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一种是源自外部的有形且详细的事物,另一种则是更加抽象和神秘的,类似于天才般的启迪,险些可以看作是创造力的同义词。

但显然,人工智能带来的不是那种天才级的灵感,因此,我认为评论辩论人工智能如何引发创造力实际上是一种无意义的辩论。

定义创造力险些像定义生活一样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创造力不仅仅是对过往履历的重新组合。
无论创造力是什么,人工智能为我们供应了一个很好的对照:创造力并非大略地将数据输入机器所能产生的输出。
创造力为我们的作品带来了某种独特性。

可以这么说,如果创造力的来源能够被明确指出,那么它可能就不再是创造力了。

创造力意味着某种“无中生有”的东西,或者更精确地说,它源自于创造者的个性。
它并非源自那些可以追溯的详细、有形的灵感来源;相反,它是作品中最能深刻反响你个人思想的部分。
如果换作是其他人,哪怕是你的同卵双胞胎来创作,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付“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创造力?”这一问题,创造力的定义成为了谈论的关键。
更详细地说,问题是“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设计的乐高模型?”

如果创造力真的源自个性,那么非个性化的工具将永久无法完备取代艺术创作中的人性元素。
在技能层面,它可能表现得更为出色,但它缺少那种源自个性的创造力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04

人工智能和艺术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除了前文谈论的创造力中的个性成分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即艺术领域中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关键部分。
在深入磋商之前,让我们对“乐高艺术”进行简要的思考。

根据字典对艺术的定义,即“故意识地利用想象力创作出旨在供人思考或欣赏的美的作品,如形式、声音、笔墨(或乐高积木)的组合。
” 好吧,我在末了加入了一些内容。

但如果把艺术定义为美的想象力产物,那么利用乐高积木构建的作品完备符合艺术的所有标准。
因此,每一块乐高积木,正如你的孩子在一张纸上随意涂鸦后向你展示那样,同样可以被认为是艺术。

然而,艺术也有一个更加严格的定义——那种在博物馆展出并受到几百年尊重的艺术。
我相信,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有资格被认为是这类艺术的乐高作品,只管这样的作品相对罕见。

这是由于,与前面提到的字典定义不同,艺术实际上不仅仅是关于想象力或美,更是关于崇奉和情绪的表达。
大写“A”所代表的艺术,能够触动我们、勉励我们、启示我们。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并非所有乐高创作都能被称为艺术。

05

人工智能和原创版权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人工智能辩论中的一个重点是与伦理问题干系的谈论。
首先,人工智能的创作过程常常涉及利用版权材料,有时乃至包括私人内容。
作为一名乐高设计师,我也曾打仗过大量版权材料,如乐高套装、其他AFOL的MOC以及观点艺术。

普遍认为,艺术家通过不雅观察和学习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技艺是完备合理的。
只要艺术家的作品有足够的独创性以避免抄袭,利用版权材料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达被认为是一种合理乃至于版权材料的紧张用场。

然而,这个论点建立在一个条件上:作为艺术家,你将个人特色融入你的作品,使其以一种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办法变得独一无二。
(如果你从唯物主义角度核阅这一辩论,并不认为人类的个性对创作过程有不可复制的影响,那么这个不雅观点可能不成立。
)问题变成了,对人类来说是否精确,让人们从实质上是通过剪辑和稠浊版权材料而产出的机器获利?

当考虑到大量非版权素材可供人工智能学习时,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繁芜。
如果我在开拓人工智能,我可能会避免利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更多是出于谨慎,而不是由于我确信这种做法等同于剽窃。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类创作的笔墨或图画都算作“艺术”,或拥有足够的创新性,使其能明显区分于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或能被转化为乐高MOC。

虽然我认为我的一些MOC作品属于艺术,但其他作品可能只是不同观点和技能的组合。
这并不构成版权剽窃,那么人工智能的情形是否就自动等同于版权剽窃?

如果能开拓出一种能对MOC进行逆向工程并为之天生指令的人工智能,显然会增加剽窃的风险。

还有一个与版权干系的、当前更加贴切的问题是,老实地给予应有的认可,这是BrickNerd一贯努力做到的。

如果你利用人工智能天生“MOC”,你或容许以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但不应将设计归功于人工智能。
最好避免利用MOC这个术语,毕竟,如果不是你而是人工智能进行了设计,那么你不应被视为该作品的首席设计师。

06

人工智能和解决方案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乐高积木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提出办理问题的方法,这一点使它与其他艺术形式区隔开。

正如我几年前在《反数字建造者的自白》中提及的,办理问题是乐高建造过程的核心,由于它须要在系统的限定内探求办理方案。
因此,哪怕是最大略的乐高作品也必须战胜寻衅以实现组合。

这种过程的造诣感是非常有代价的,而由人工智能创建的“MOC”显然缺少这种代价。
显而易见,就个人知足感而言,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亲手搭建的体验。

在这方面,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具备办理问题的能力?拿数学来说,任何打算机都能见告你2+2即是多少,或者解出更加繁芜的方程。
但人工智能能否自行发明微积分?

虽然我不是数学家,但这个问题引人寻思。
有些问题办理是基于已知方法进行的(例如2+2=4,4+4=8等),而另一类问题办理则是真正的创新,由于它寻求全新且不同平凡的方法。
面对寻衅时,可能须要创造性的办理方案。

坦白说,我不愿定人工智能理论上是否能够办理这类问题,或者它们是否须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方法。
我方向于认为,真正的问题办理超出了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但这是否也意味着开拓新的建筑技能超出了人工智能的能力?这还有待探索。

我确信的一点是,用更繁芜的方法办理问题,冲破常规,是乐高积木极具吸引力的一大缘故原由。
生活充满了看似无处安顿的奇特小部件,正如乐高积木一样。
利用手头上的所有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创意,正是乐高拼搭的精神所在。

乐高拼搭的美在于,有时由于你面对的限定,终极的作品反而更加出色。
每位乐高MOC创作者追求的是从小处动手,达成大目标——这个过程中作为设计师的乐趣足够使得搭建成为一项宝贵的体验,即便人工智能“MOC”在竞争中胜出。

06

人工智能和数字搭建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如果人工智能能与建筑软件结合,创造出数字版的“MOC”,或者更难以辨认的是,创造出可以像任何手工搭建的乐高作品一样被物理搭建并拍照展示的指令(正如我们之前提及的马赛克设计工具能够精确完成的任务),那么这种技能的冲击将是巨大且深远的。

如果乐高社区还在辩论利用非乐高品牌的绳子是否可以接管,那么他们无疑会对利用人工智能搭建的作品是否算作真正的乐高作品展开更激烈的辩论。

乐高爱好者彷佛天生就非常重视搭建过程的纯粹性——只管我们的不合常日是基于友好的谈论,但这些依旧是不合。
我们该在哪里划定界线,我们该当划定哪些界线,更主要的是,我们该当如何看待那些划定了不同界线的人?

请记住,我所设想的未来是人工智能更为前辈,能够天生符合乐高系统哀求的设计,因此与能够天生可实际搭建和展示的数字MOC或指令的人工智能之间没有差异。
目前由人工智能天生的“乐高”图像对付稍有乐高知识的人来说,还是随意马虎识别的。

对付初学者来说,情形很大略:随着过程变得简化,作品数量将增加。
由AI创造的乐高作品将与传统MOC争夺有限的关注和展示空间,而你的第7934个追随者可能永久不会看到你的作品,或者仅仅是匆匆一瞥就被AI产生的大量内容所淹没。

随着近年来乐高爱好者人数的爆炸性增长,社区已经开始感想熏染到这一趋势的加剧:表面的作品太多,无法逐一欣赏,人们必须有足够的自律来筛选想要关注的内容,并避免那些觉得不那么吸引人的内容和平台。

随着乐高社区的发展,它的联系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疏松。
搭建者们根据兴趣、地理位置或其他优先考虑成分进行分组。
当然,这种情形一贯存在,但从我的不雅观点来看,搭建者们对其他群体的理解和兴趣彷佛在减少。

对每一个出色的MOC进行评论,乃至仅仅是不雅观看每一个精良的作品,已经变得不可能,因此与小团体互动、分享故意义的反馈并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成为了常态。

抛开我在BrickNerd采访和为其他地方撰写文章时的互动不谈,我可以准确地说,与十年前比较,我本日与更少的搭建者进行互动,但常日与那些保持联系的人有更密切的联系。

这不是问题,只是变革而已。
随着人们越来越希望真正理解搭建者以便深入理解他们的创作过程,人工智能乐高建造的趋势将会加剧。

因此,我预见人工智能搭建将推动乐高搭建者向小团体发展的现有趋势。
这一趋势与社交媒体的总体发展符合,大型公共平台正在变成关注名人和影响者的地方,而私下与朋友的互动则越来越多地通过私人和网络运用程序进行。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纵然人工智能乐高作品在社交媒体上霸占主导地位,我们仍旧会探求与他人联系的办法。

至于其他预测,我不敢肯定。
理解乐高大会如何对基于人工智能指令的构建制订标准,或者MOC博客网站是否会扩展到展示由人工智能天生的乐高构建,或乐高建造者们将如何对待人工智能天生的乐高作品,将是非常有趣的——尤其是当物理乐高构建基于这些指令搭建时。

07

人工智能和MOC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虽然我无法准确预测乐高社区(特殊是搭建社区)对人工智能创造的乐高作品的反应,但我想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该当在自主创造MOC的搭建者与利用人工智能天生的指令(或仅仅发布人工智能天生的图像)的搭建者之间做出明显区分。
这种差异与实体搭建者和数字搭建者之间的差异截然不同。

不论是实体还是数字搭建者,他们都参与了创造过程,而人工智能“搭建者”并非如此。
这种差异更类似于仅仅按照解释书搭建套装的乐高粉丝与创造MOC的粉丝之间的差异。
大略地复现场景并没有问题,但假装这种体验与创造MOC的过程相同则是荒谬的。

同样,认为人工智能搭建能让更多人体验到MOC的过程也是误解。
MOC涉及创造性过程和个人风格,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取代的部分。
只管将人工智能视作向所谓“MOC民主化”的一步彷佛很空想且原谅,但实际上,人工智能只是MOC的一种替代形式,并未使MOC变得更易靠近。
它仅仅为那些没有韶光、兴趣或能力从事MOC的人供应了另一条路径。

再次强调,这本身并无欠妥。
如果每个人的兴趣和才能都完备相同,天下将非常单调。
不管若何,如果你喜好利用乐高积木搭建,但不愿自行设计,那么购买套装或让人工智能为你设计指南是个好选择。
如果你喜好欣赏乐高作品,但不喜好亲手搭建,那么利用人工智能天生图像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请明白,与其说你是一个MOCer,不如说你是一个创意的天生者。

我感到自己特殊参与了这场谈论,由于在《一个反数字搭建者的自白》中,我倡导了通过降落成本来实现MOC的民主化——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因此,我认为值得强调的是,人工智能创造的乐高作品并不等同于MOC,也无法供应与MOC相似的体验,正如拥有一个能够举起半吨重物的机器人并不等同于成为举重冠军一样。

因此,对付我们这些热衷于MOC的人来说,意识到人工智能搭建在个人表达或造诣方面无法与我们的作品匹敌,并不须要感到腼腆。
这有助于我们认清它们真正的代价(或潜在代价):作为进入乐高天下的大略跳板。

对那些有兴趣考试测验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搭建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有趣的探索,也是一种在地下室构建城市或其他酷炫展示的新办法。
但请记住,如果有一天你想将乐高搭建的乐趣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活动,那么还有更多东西等着你去探索。

08

人工智能和乐高套装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在我之条件到利用人工智能天生指令与搭建乐高套装类似之后,有些人可能会担心那些在丹麦比隆乐高总部梦寐以求的设计师职位。
然而,他们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

这紧张是由于之条件到的意图性的不雅观点。
大略来说,人工智能缺少任何形式的动机。
只管这听起来彷佛是件好事,但当谈到艺术创作时,这种缺失落使得作品失落去了深层次的含义。

如果你创作艺术不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没有想要引发的情绪,没有希望引发的灵感,没有想要传达的崇奉——那么你终极不会实现、引发、引发或传达任何东西。

乐高套装的目标是带给人愉悦和启示灵感。
这须要人类设计师的勾引。
人工智能可能成为赞助工具,帮助迭代设计或天生指南,但它不能替代创造力、意图性或利用限定引发创造力的能力。

此外,搭建乐高套装的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能和终极产品都旨在为搭建者带来乐趣(与MOC不同,在MOC中,一些搭建者为了终极作品的都雅而忍受繁芜的搭建过程)。
再次强调,意图性对付搭建过程中的乐趣至关主要,这也是乐高套装将始终赛过人工智能天生指令的缘故原由。

这并不虞味着,人工智能指令开拓过程的本钱效益(至少在初期投资后)可能不会匆匆使乐高套装开拓办法发生变革。
对此,我对两方面都理解不足——目前的套装是如何开拓的,以及人工智能在天生指令方面的性能如何——无法做出准确预测。
但我敢肯定,乐高设计师的位置是安全的。

09

人工智能会取代AFOL吗?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成人乐高爱好者(AFOL),这个问题值得磋商。
人工智能确实会影响乐高社区,作为一种工具,可能会改变我们构建MOC的办法。

但由于人工智能无法独立创作MOC,它无法将创造力和个性融入其天生的内容中。
归根结底,AFOL设计师无可替代。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设计过程中的造诣感,也无法捕捉到我们想要与天下分享的艺术愿景。

乐高迷的未来可能会由于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减少、在浏览带有不可能几何形状的人工智能图像时感到挫败或者须要适应可能加剧MOC盗用的新软件而发生变革。
如果你是为了得到点赞或快速赢利而搭建或创建指令,那么转向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选项。

但如果你热爱搭建的过程、享受反馈循环、喜好与其他设计师互动,那么就没有情由改变。

MOC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而人工智能,就如任何工具一样,仅仅是让任务更高效,以便艺术更加残酷。

原文来自Bricknerd,酷玩潮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