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张”捏面人本领强 50秒捏出活灵活现的头像_面塑_面人
动漫元素用到捏面人技法中
昨天下午,西安南郊的面塑店,33岁的张倍源正在紧张备战。作为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传承人,近日,他被约请参加中心电视台的一场寻衅赛,哀求在1分钟内,用面捏一个人物头像。
面塑店是张倍源创业的一个项目。店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面塑作品。开店两年,他捏过的面人超过1000件,最大的1.5米高,用了38斤面,最小的,则如一颗绿豆。
捏面人最早源于他对画画的喜好。他见告三秦都邑报,上小学时,他玩鞭炮,伤了右手,缝了46针。受此影响,他在很长一段韶光里,无法拿着笔画画,于是便考试测验和大伯一起学捏面人。
1997年前后,日本动漫大量进入中国,新颖奇特的视觉体验,一下打动了他。2004年,张倍源前往日本,在九州家昔时夜学学习动漫。这段留学经历,对张倍源的艺术不雅观有了很大影响。
“大略、可爱,便是日本动漫给人的觉得。”对付创作,张倍源有自己的不雅观点,比如追求大略的线条、明快的色彩。他说,在日本8年,一贯在思考,若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当代技法表现出来,“比如,把动漫元素利用到捏面人的技法中,让这种传统技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变得时尚起来。”
传统工艺在体验中复苏
返国后,张倍源曾向陕西、山西的多位非遗传承人学习过传统面塑的制作工艺。他认为,传统工艺的表现手腕过于蕴藉,每一步都凝聚动手艺人的心血。“比如光是制作龙骨,就须要挑选质料、浸泡竹片、波折造型、加热定型等很多道工序。”
但是,就艺术分类来讲,面塑和动漫毕竟不同。对此,张倍源见告,所谓“塑”,是一种从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国画讲‘一墨成画’,面塑讲‘一壁成色’,色,便是神态,精气神,是魂,而西方动漫源于雕刻,看重人体和肌肉构造,三庭五眼,这两者之间,是可以互补的。以是,面塑该当是立体的国画。”
开面塑店后,他谢绝出售面塑作品,而是选择上课带学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会用铁丝代替竹骨;为了使作品颜色更逼真,他用凡士林代替白油;为了让更多人理解面塑,他公开面泥配方、刻刀制作工艺,在圈子里颇有名气,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面人张”。
“希望更多人能参与进来。”他说,这两年来,很多人喜好上了面塑,沉寂了许久的传统工艺,正在人们的一次次体验中复苏,“这是值得骄傲的事。”( 宋雨 演习生 杜豆 徐磊)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