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尧个展《永恒岛:孙尧近作展》,图片供应: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孙尧事情室

一小我的文艺中兴:孙尧个展《永恒岛》_美术馆_上海 智能写作

「永恒岛:孙尧近作展」将于2021年4月11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SPSI Art Museum) 开幕。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为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江梅女士,策展顾问方培清师长西席,特邀艺术评论魏皓启师长西席 (Hutch Wilco),上海油画雕塑院为本次展览支持机构。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4月25日。

展览汇聚了孙尧自2016年至今创作的抽象绘画系列《永恒岛》(Neverland),以及由此生发而出,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小幅绘画系列《天涯》(Skyline),共展出了近40余件绘画作品。
《永恒岛》是孙尧艺术生涯中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列作品。
自2016年创作伊始,艺术家经受着家人的持续病重,事情室的几度迁居,以及环球性盛行病COVID-19的不断肆虐。
生活的动荡,精神的强压,使得艺术家对付“生命与永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永恒岛 (Neverland)”一词出自詹姆斯·巴利 (James Matthew Barrie) 的小说《彼得·潘》。
个中所描述的梦幻天下,是一个可以将自己的童真毫无掩蔽地尽情挥洒的纯洁之地,它矗立在我们内心深处,勾留在永恒的瞬间中,永不消逝。

孙尧借用“岛”的意象,用绘画回应尼采的“永恒循环”(Eternal Return)——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从自身抖擞出强大的生命意志,弥漫在个体之间,遥相呼应,生生不息。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一座永恒岛。

《永恒岛 No.23》;Neverland No.23, c.2018, 200x200cm

《永恒岛-永动》;Neverland-Perpetual Motion, c.2020, 150x150cm

2017年初,父亲被诊断为肠癌晚期,同期,大伯确诊为胃癌。
在我印象中,祖父和祖母也是在这个年纪罹患癌症,而家中的二伯更由于肝癌英年早逝。
彷佛,究竟也逃不过那基因的笼罩。

我一贯认为,父亲自上有一种好运;但罹病后,他迅速瘦削如柴的骨架,以及判若两人的虚弱震荡了我。
在与他就诊的日子里,从先前的恐怖、无奈、挣扎中,逐步缓和从容起来——我以为,他是在用自己的伤痛,给予我一种生活的原形。

以是,我开始画风暴,画飘摇的岛;仿佛巨大的动荡和无所着落的不安,才是生活的原形。
这很恐怖,但又没什么恐怖的。
如海德格尔说的,“先行到去世中去”——风暴中孕育的,未必不是温情与眷恋,未必不是澎湃的生命,未必不是一座永恒的梦幻岛。

我想,我和父亲一样,终将滑向生命的终点,成为沉没的大多数。
可这又何妨?

《永恒岛 No.1》;Neverland No.1, c.2016, 200x200cm

《永恒岛 No.22》;Neverland No.22, c.2018, 250x180cm

《永恒岛-熵之河 201602》;Neverland-River of Entropy 201602, c.2016, 200x200cm

对艺术家而言,一个长期又稳定的事情室,实在是一种奢侈。

最初的事情室是大伯的小屋,他睡一间,我用隔壁房间画画。
之后,租过外滩附近一幢旧楼中废弃的办公室,隔壁是外来打工者的集体宿舍,外边是繁华熙攘的南京东路。
2015年至今,险些隔年就得被迫迁居,不断在浦江两岸来回折腾。

这也不自觉地影响了我绘画的办法。
对付形象和细节的痴迷逐渐消散了,我开始用一些不太熟习的工具作画;刮刀、刮片、散乱的画笔、抹布,还有一种几近毁灭性的行为——往即将完成的画面上淋油料;油料侵蚀着、冲刷着画面,像河流在凝固的颜料层间流淌,时而被沉积的色料阻挡,时而又将轻薄不稳固的色层溶解。

我开始迷恋于游荡在这不安与失落控中。

《永恒岛 No.2》;Neverland No.2, c.2017, 200x200cm

《永恒岛-触不可及 No.3》;Neverland-Untouchable No.3, c.2020, 100x120cm

《永恒岛 No.17》;Neverland No.17, c.2018, 200x200cm

2020年,对我而言是分外的。
刚搬到新的事情室,就遇上了疫情;颜料和画布也变得稀缺,不得不翻出画室角落里的小框,乃至打过草稿的小画来重新画。

上海封锁期间,也是呆在家里韶光最久的光阴;我住在高层,四周适值也没什么遮挡,便时时时站在落地窗前,望远处的天涯。
清晨醒来,天涯是眼中细细的红线;晚上空气冷下来时,它又成了远处一排晃动的微光。

我时常担心,人类因不可抗拒的灾变,只能永久守在窗前,纵目远眺遥不可及的天涯——它是希望与无限的意象,是浪漫主义者心中的彼岸。
天涯,俨然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

于是,那段光阴,我常在小画布上,绘画眼中的天涯,绘画影象里的片断,绘画光怪陆离的色彩。
那一小片画布仿佛便是我,犹如孤岛孑然面对触不可及的天涯——我在方寸之间,触摸它的无限。

《天涯-浸入》;Skyline-Immerse, c.2020, 50x40cm

《天涯-从海底出发》;Skyline-From The Bottom of The Sea, c.2021, 50x40cm

《天涯-绿光》;Skyline-Green Light, c.2020, 40x50cm

生活中,我常细细不雅观察身边人,他们的说笑、姿态,想象他们身边的朋友,乃至他们小的时候。
我总以为,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什么缘故原由令人们损失了无需措辞就能彼此领会的能力。

我也常对一些过去的风格,产生不屈常的痴迷。
无论它们在书中是如何被阐明与摆放的,我总相信,那背后有着一个更纯挚乃至稚子的故事。
我如此迷恋绘画,由于画笔不会撒谎。
当我拿起画笔时,同时也是画笔消逝之时。

现在,人们常借作品的面貌,来锚定其是否当代——很多艺术家也担心,担心作品是否足够当代。
反不雅观我的绘画,乃至过于古典,过于传统了吧。
不过,我也乐于看到这种对照,它就像一个逐渐确认自己的过程。

我始终以为,艺术是个人的,乃至只有个人的,才是天下的——就像一座孤岛,是为了汪洋而存在。
我始终用一套自己的密码来瞩目事物,与它们对话;这是我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我让统统在我的天下中重生。

《天涯-沼泽接住了夕阳》;Skyline-The Swamp Catches The Sunset, c.2021, 40x50cm

《天涯-星云中的露营地》;Skyline-Camping in The Nebula, c.2020, 40x50cm

《天涯-黎明轻扣夜幕》;Skyline-The Dawn Rings the Night, c.2021, 40x50cm

- About Sun Yao -

孙尧,2020年摄于《混沌:孙尧与多丽丝·厄恩斯特对话展》前夕,拍照:金竹林

孙尧,1974年生于中国上海,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现任上海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作为中生代中国当代绘画代表之一,孙尧曾于国内外浩瀚主要机构举办展览: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龙美术馆、明圆美术馆、上海多伦当代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时期美术馆、北京当代艺术馆、海上花画廊(慕尼黑)、瑞士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卢塞恩)、洛杉矶艺博会(洛杉矶)、Volta艺博会(迈阿密海滩)、Scope艺博会(纽约)、Pulse艺博会(纽约、迈阿密海滩)、ARTMUC慕尼黑艺博会(慕尼黑)、东京艺博会(东京)、艺术上岸新加坡(新加坡)等。

2009年,孙尧应挪威驻华大使馆约请赴挪威稽核,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国家馆创作了《极光之痕》作品,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心电视台《创造之旅》节目为其制作了专题宣布《追逐看不见的太阳》。

2020年,孙尧携手天下自然基金会(WWF),呼吁公众关注饮用水源地保护以及湿地系统保护;并参与2020「水的旅程」艺术展《源》,同时也作为艺术家代表在展览开幕式致辞。

2021年,孙尧参加2020「中意艺术盛典」提喷鼻香绘画大赛学术约请展《追光合奏》,同时作品《永恒岛-黛安娜的休憩》获评委奖。
该展览也将至意大利巡回展出。
展览为纪念提喷鼻香诞辰五百年,由意大利提喷鼻香艺术基金会与中心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由主理。

孙尧的作品被多家机构收藏,包括:昊美术馆(上海)、泰晤艺术基金(上海)、TAD大隐设计(台北)、科博达技能有限公司(上海)、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萨凡纳)、挪威王室(挪威)、东京宫(巴黎),也同时被浩瀚私人藏家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