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所谓的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三个级别。
弱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手机、自动洗衣机、冰箱等所有带芯片的东西,都可以算是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大致上指的是能像人一样进行推理和思维的人工智能,目前来说这还只是人工智能科研领域里的研究目标,详细还会细分出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
至于通用人工智能,这个词指的是已经具备人脑所有功能的人工智能,目前来讲它还只是一个传说,将来能不能真的实现谁也说不准。

AI童话与AI梦魇解读科幻片子中的人工智能_人工智能_机械人 云服务

2017年柯洁对战AlphaGO,三战三败

至于我个人对人工智能的不雅观点,我认为打算机永久只是一台除了打算什么都不会的笨机器。
下个棋随意马虎,你让AlphaGO哄个孩子试试?前者是一个可以打算的问题,而后者是不可能靠打算办理的。
看人和打算机比下棋,跟看人和马比拉车没什么差别。
当然,我的这个想法也是纯属主不雅观臆断,没有办法自己证明。

一、图灵测试与智能问题

剖析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图灵测试”和“摩尔定律”这两个观点。

1950年,图灵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同时还担当该大学自动打算机项目的卖力人。
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他揭橥了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期之作。
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一顶桂冠——“人工智能之父”。
在这篇论文里,图灵第一次提出“机器思维”的观点。
他逐条回嘴了机器不能思维的论调,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他还对智能问题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给出了定义,由此提出一个假想:即一个人在不打仗对方的情形下,通过一种分外的办法,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相称永劫光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打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打算机具有同人相称的智力,即这台打算机是能思维的。
这便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ing)。
图灵预言,在20世纪末,一定会有电脑通过“图灵测试”。

图灵

图灵的传记电影《模拟游戏》(The Imitation Game,2014)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来的。
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目,约每隔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这一数字后来改动成“每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打算机芯片确实是在按照摩尔定律呈恐怖的指数增长。
我们的大脑习气于线性思维,不大随意马虎理解指数增长的恐怖。
举一个例子,把一张纸折半五十次,其厚度相称于从地球到太阳的间隔。
阿瑟·克拉克有一个著名的短篇科幻小说叫《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这篇小说大概写于1970年代。
阿瑟·克拉克根据当时的打算机水平,以为九十亿种排列组合属于不可能完成的打算量。
可见打算机运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乃至都已经超过了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的想象。
用《三体》里的话说,“指数是数学中的妖怪。
”至于摩尔定律何时会失落效,至今仍众说不一。
不少科学家指出,在2020年之前芯片的厚度将靠近5个原子的厚度,届时量子效应将会凸显,摩尔定律将不中兴浸染,芯片家当将发生巨大变革。

一个关于打算机指数增长的例子

对付打算机节制人类措辞这件事,当时持乐不雅观态度的不止图灵。
很多打算机科学家都曾预测很快便会有电脑通过图灵测试。
然而,只管打算机技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贯按照摩尔定律在突飞年夜进地飞速发展,但至今仍旧没有哪一台电脑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这里无非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打算机技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才能真正具有和人一样的思维能力,其标志便是节制人类的措辞;二是只管打算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人脑,但它永久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人脑的思维水平,也便是说,图灵测试是打算机永久也无法超过的一道鸿沟。

实际上,图灵测试关乎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打算机技能的问题。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打算机真的通过了图灵测试,人工智能拥有了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那将会是一个若何的未来天下……

在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到人类这一问题上,即便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也持截然不同的态度。
2014年底,一则关于霍金的被环球各媒体大量转引,霍金指出人类应该当心人工智能的过度发展威胁到人类自身。
由于霍金的声誉,一韶光,人工智能威胁人类这样一个原来属于科幻领域的问题不再是杞人忧天,而是变得彷佛已经迫不及待。
和霍金持相反态度的人很多,比如美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他的著作《物理学的未来》中对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这一问题便持否定态度。
在这本书中,加来道雄用一个非常普通易懂的比喻来解释人脑和电脑的差别:一只猫吃一只老鼠须要一分钟,一万只猫吃一万只老鼠须要多少韶光?答案依旧是一分钟。
一只猫吃一只老鼠须要一分钟,若何才能让一只猫在一分钟内吃掉一万只老鼠?答案是,让这只猫吃一只老鼠的韶光缩短到万分之一秒。
这便是人脑和电脑的差别。
人脑会并行处理问题,可以同时派出一万只猫来吃一万只老鼠;而电脑只会做单线程的大略打算,永久都只有一只猫在吃老鼠。
过去几十年,电脑的运行速率虽然呈指数增长,但这一惊人的增长速率把电脑的实质问题给粉饰掉了。
其一,打算机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理论层面并没有什么大打破,只不过在把一只猫吃一只老鼠的韶光连续缩短而已。
其二,电脑做打算的速率越来越快,并不即是这东西越来越聪明,和人比较,它还是一如既往的笨,实际上一条狗比一台电脑要聪明得多。

加来道大军长西席的科普著作《物理学的未来》

加来道雄在他的书中着重指出机器人没有知识这同等命毛病。
“知识”,这又是一个没有办法详细界定的词。
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一条一条地数清楚我们头脑里到底储存了多少知识。
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知周围的天下,每时每刻都在积累知识。
婴儿从一出生便开始积累“知识”,尤其是婴儿在爬行阶段通过触觉来得到各种知识,比如这个硬那个软这个热那个冷等等。
我们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知识积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这些信息在我们的大脑中又是如何被存储的。

更为深层的问题是,当我们面对“人工智能”这个词的时候,“人工”二字无须阐明,但“智能”到底是什么?很显然它不仅仅是指打算机可以做打算的能力,还包括意识、情绪、生理等多种成分;这个词涉及到的不仅只是人脑的事情,身体的觉得、心灵的感想熏染等成分同样与之戚戚干系。
仅就人脑而言,其事情事理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过去科学家们按照还原论的思维对人脑进行化整为零的研究,认为人脑只是140亿个神经元的组合。
然而现在的研究创造,神经元并非像逻辑电路那么大略,同样的输着迷经元可以产生不同的输出。
这样一来,脑科学的前景又是一团迷雾。

未来的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这里我想用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提出的“克拉克定律”来总结上文和引出下文:

定律一: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险些肯定是精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非常可能是缺点的。

定律二:只有一个方法能够弄清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便是:稍稍打破两者的分边界进入不可能的领域。

对刘慈欣影响最大的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

按照定律一的话,霍金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极有可能是有道理的。
就算是本日的打算机已经逼近摩尔定律的极限,还在实验阶段的量子打算机最多只能完成3乘以5的大略打算,但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科技发展会把人类社会改变到何种程度。
莫忘了阿瑟·克拉克的“克拉克定律”里还有一个最为著名的定律三:第三,任何非常前辈的技能,初看都与邪术无异。
看看我们此生成活的这个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东西已经由“邪术”变成了平凡之物。
以是,我们最好还是不要断言有什么东西在未来是不可能发生的。

涉及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影,其着眼点不在于人工智能达到或者超过人的智能水平这一点是否可能,而在于——如果达到或者超过,天下将会若何?按照克拉克定律二,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恰好符合“打破两者的分边界进入不可能的领域”这一提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科幻电影中都呈现了哪些不一样的人工智能。

二、AI童话与情绪实质

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可以粗略地分成善恶两类。
在善的这一类里面,机器人常日被设定成一个外表和人类靠近的亲和形象。
这方面最范例的影片当属阿西莫夫编剧、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机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1999)和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2001)。
同样的思路还可以见之于《机器人历险记》(Robots,2005)和《机器人总动员》(WALL.E.,2008)这两部以机器人为主角的动画片。
这两部影片创作思路比较靠近,片中的机器人均呈现出各种拟人化的特点。

动画片《机器人历险记》

《机器人总动员》

此外还有很多科幻电影片中都涌现过各种走可爱路线的机器人,比如《星球大战》(1977)里圆滚滚的R2-D2和C-3PO(当然可爱与否见仁见智),《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2005)里患忧郁症的大脑袋机器人马文等。
这些机器人统统呈现出卡通化的拟人属性,其紧张浸染多在于给影片增加笑剧色彩,或者温馨动听的审美效果。
照这个思路找的话,在电影里涌现过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太多了,乃至《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里的铁皮人也可以算是机器人银幕形象的鼻祖。
像这一类涉及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影片统统可以称之为是AI童话,和人工智能的科幻属性关系不大,片中的机器人被更换成宠物狗也没什么太大问题。
真正值得穷究的还是《机器管家》和《人工智能A.I.》,这两部影片在编织动听故事的同时,借人工智能来拷问我们人性中的情绪成分。

《机器管家》是一部相称温馨动听的影片,讲述了一个机器人是如何渴望成为人类一员的故事。
当不雅观众看到发生在我们平凡人身上这些生老病去世是如何发生在一个机器人身上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影片中叫安德鲁的那个机器人是如何渴望和如何追求和我们人类一样的觉得天下的时候,好莱坞电影再一次以其世俗而又轶群的办法触动到了我们的情绪神经。

《机器管家》中的机器人安德鲁

片中有两个关键的迁移转变点,同时也是这部电影从科学的角度经不起考虑的地方。
其一是机器人安德鲁从楼上摔下去后智力暴涨,从一台普通机器变成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拥有了和人类相称的思维能力。
这里的情节迁移转变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第二处是安德鲁从一个机器人彻底变成一个人的故事情节里,个中最关键的迁移转变点不是安德鲁被科学家一点点改造,把身体的所有零部件都更换成人的器官,而是在此之前他拥有了人的觉得和人的感情,这才是他成为一个人的关键。
安德鲁是如何拥有人的觉得和感情的,这同样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科学至今无法对我们人类自身的情绪天下进行理性的归纳剖析和量化处理。
若何才能让一个机器人变得跟人一样,在这个问题的前面实在横亘着一个更为严明的问题,那便是,究竟怎么样才算是一个人?在《机器管家》这部影片中,情绪系统不是我们人类的防线,而是人类接管安德鲁成为人类一员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衡量标准。
如果机器人有了人的感情便可以算是人,那么,感情是什么?如果机器人有了感情也还是不能算人,那么,人又是什么?伟大的科学在这个问题面前只能止步了。

影片结尾,安德鲁在身体的物质组成和人类完备同等,并且拥有和人一样的情绪天下之后,能否朽迈和去世亡成了安德鲁和人之间的末了一个差别。
人类渴望永生,机器人却为了能够完备成为人类而不惜放弃生命,这一结尾令人感叹唏嘘。

为了完备和人一样,安德鲁末了选择了和人类一样的去世亡

《人工智能A.I.》这部电影和《机器管家》的创意差不多,也是借机器人想要变成人的故事来触动不雅观众的情绪天下。
尤其是片尾两千年后全体人类都已消逝,小机器人终于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度过了一个小男孩和自己妈妈在一起的普通一天,这一幕相称的动听。
把如此平凡的一幕放置在如此非同平凡的情境里面,这可以说是斯皮尔伯格给我们这个凡尘俗世编织的又一个精美童话。

《人工智能A.I.》中想要变成一个真的男孩的小机器人

在这类借人工智能拷问情绪实质的科幻电影里,《云端情人》(Her,2013,又译《她》)是最为独特的一部。
这是一部引发我们彻底反思情绪到底为何物的影片。
导演用两个小时的片长,讲述了一个老宅男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爱上了自己的电脑。
影片乍看情节荒诞,实则令人愁肠百结。
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台电脑智能到了能够作你的“解语花”,不仅能够聆听你倾诉衷肠,而且能够时时刻刻给你心灵抚慰,你会不会爱上这样一台电脑?《云端情人》这部电影能够说服很多不雅观众,见告你实在你会的。

过去,我们总是习气于把情绪视为我们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最大砝码,机器人没有感情,我们有感情,以是我们要优胜于机器人。
在这一点上,《机器管家》、《人工智能A.I.》和《云端情人》这三部电影,尤其是《云端情人》,以科幻的形式冲击了我们这一自以为是的惯性思维。
如果你也有可能爱上一台电脑,那么爱又是什么?人又是什么?人和电脑的界线又在哪里?

《云端情人》中爱上自己电脑的男主角

三、人机之战与AI法则

很多科幻电影都会展现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的恐怖一壁。
这类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按照其杀伤力水平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四个等级:

最低等级是《西部天下》(West world ,1973)、《闭幕者》三部曲(1984,1991,2003)里的机器人杀手;

更高一级是《闭幕者2018》(2009)、《我,机器人》(I, Robot,2004,又译《机器公敌》)和《星战前传1:魅影危急》(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1999)里整洁划一的机器人军队;

再高一级是《天才除草人》(The Lawnmower Man,1992,别号《异度空间》)、《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2014)里人脑和打算机网络领悟后产生的“超级大脑”;

第一流级是《黑客帝国》系列(1999,2003,2003)里已经彻底征服人类,并且即将取代人类文明的“母体”(Matrix,又译“矩阵”)。

这四个等级的人工智能可以看作是科幻电影呈现给我们的AI梦魇。

《西部天下》的编剧和导演是迈克尔·克莱顿,这是一位既能写科幻小说又能当电影导演,同时横跨两个领域的奇才。
这个名字在科幻界还比较出名,在海内的电影界却较少有人知道。
但是,根据他的其余一部小说改编的其余一部电影却绝对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那便是《侏罗纪公园》。
他本人担当导演的几部影片虽说制作规模不大,但也都还算是可圈可点。

这部《西部天下》的剧情设定和《侏罗纪公园》有些类似,讲的是一个机器人游乐园失落去掌握,机器人开始追***类的故事。
在影片后半段类似于“闭幕者”的追杀戏份里,导演想要用一种特殊的办法来展现机器人杀手的主不雅观视点,于是采取了打算机来处理图像,把机器人看到的画面处理成马赛克状的图像。
这样一来,这部水准平平的影片阴差阳错地成了电影和打算机的第一次联姻,由此被载入史册,片中那段粗糙的马赛克图像也因此而成了电影史上最早的二维CG。

电影《西部天下》(1973),以及据此改编的美剧《西部天下》

大家最为熟习的机器人杀手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闭幕者》系列。
由于四部《闭幕者》相隔韶光久远,以是片中涌现的金属骷髅状的机器人闭幕者最能凸显电影殊效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变迁。
首部《闭幕者》里的机器人明显是逐格动画,动作生硬而且不足连贯;《闭幕者2》里的机器人大为改不雅观,尤其是那个液态金属机器人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到这一系列的第四部《闭幕者2018》里面,殊效团队更是制造作声势赫赫的一支机器人大军。

从《西部天下》(1973)到《闭幕者2018》这几部电影可以看出,发生在电影之外现实天下里的打算机技能的飞速发展,是如何决定电影制作的殊效水平,从而决定电影里科幻层面的人工智能的影像质感的。
《西部天下》和《闭幕者》里的机器人只是拥有恐怖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方面却算不上有太多思考。
《闭幕者》里的天网只是想要毁灭人类,彷佛并没有太多的情由可讲。
倘若未来真的发生《闭幕者》里描述的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战役,双方各有哪些是非,这原来是一个非常故意思的问题,遗憾的是《闭幕者2018》基本没有去触及这个问题,影片让我们以为在人机之战中人类似乎没有太多胜算可言。

《闭幕者2018》中各种不同型号的闭幕者机器人观点图

在对人工智能进行反思的问题上,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这部影片。
只管这部影片剧情粗糙,但片中机器人对付人类的攻击缘故原由却值得玩味。
影片建基于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1)机器人不能侵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侵害;(2)除非违背第一原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3)在不违背第一和第二原则的条件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片中的人工智能中枢从这三个定律出发进行推理,得出这样一个恐怖结论,那便是,想要保护人类免于自我毁灭,必须把人类全部监禁起来!

《我,机器人》中,原来保护人类的机器人成了人类公敌

我们对付人工智能的恐怖不仅在于闭幕者那样的机器杀手,更在于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尽管帐算没有情绪的东西,会不会由于想要保护人类而导致侵害到人类?《我,机器人》这部电影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可能。
进一步思考,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其问题并不在于定律本身是否有漏洞,而在于,我们能否用一些预先设定好的AI法则来彻底预防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如果能,还该当增加哪些定律进来才能担保万无一失?如果不能,又该如何预防?

四、超级大脑与AI文明

“人机合体”是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里的其余一种常见形态,比如《机器战警》、《钢铁侠》,还有《神秘博士》里的赛博人、《星际迷航》里的博格人等。
遗憾的是,这类科幻作品里生物人和人工智能的合体大都没有做到把二者各取所长而各去其短。
真正能够表示人机合体后波澜壮阔后果的,当属《天才除草人》和《超验骇客》这类讲述“超级大脑”的赛博朋克科幻电影。

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短篇经典《探求弗兰肯斯坦请拨F》里面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某一天的深夜,地球上的电话铃声同时响了。
原来,每一个电话都类似于人的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元,当电话数目越来越多时,一个覆盖全体地球的超级大脑出身了,那个响彻深夜的电话铃声好比是婴儿降生的第一声呜咽。
这是科幻作品里最早涌现的“超级大脑”的意念。

《天才除草人》这部影片只管略显老旧,但是仍有很多创意在本日看来依旧惊艳。
片尾,变成天才的除草人把自己上传到了网络,从而实现了人脑和网络的完美嫁接。
这一情节酷似两篇科幻小说,一是刘慈欣的《中国2185》,一是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
这三者之间该当没有过互通有无的经历,但英雄所见便是如此的略同。
这三个科幻作品都描述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想象场面,那便是一个人的大脑被“上传”到网络后,借助覆盖环球的网络系统,这个超级大脑可以通过所有的摄像头同时看到全天下的各个角落,全天下的麦克风都成了这个超级大脑的耳朵,全天下的音响都成了这个超级大脑的嘴……

《天才除草人》电影海报

同样的创见地之于《超验骇客》,片中约翰尼·德普饰演的科学家其大脑被上传网络,从而可以执掌乾坤,将全体人类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
影片结尾人类打败这一超级大脑的办法和《中国2185》一模一样,都是采取最原始的办法——断电。
这绝对是一个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招数。

《超验骇客》中约翰尼·德普饰演的科学家大脑被上传网络

《黑客帝国》系列当属赛博朋克类科幻电影中的俊彦。
影片设定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未来天下,人类文明已经被AI文明彻底取代,AI文明把人作为干电池一样的东西来利用;为了坚持系统的平衡稳定,AI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虚拟天下。
《黑客帝国3》到结尾也没有讲清楚,救世主尼奥到底是带领背叛军成功逃离“母体”(Matrix)进入了真实天下,还是尼奥本身也只是“母体”的一个自我保护程序。
对《黑客帝国》进行剖析的文章已经不胜列举,这里想要着重考量的是《黑客帝国》背景设定的可能性。

历史上,在西班牙人到达美洲大陆之前,美洲的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都已经独自发展了几千年之久,然而,几百名西班牙人只用了几个月的韶光便让这两个文明从此往后在地球上彻底消逝。
历史证明,一个科技发达的文明想要毁灭一个科技掉队的文明轻而易举。
倘若有一天,人工智能发展到了已经成为一个文明的等级,到那个时候,人类文明会不会像当年美洲大陆上的古文明一样,面对这一科技强大的AI文明不堪一击?人类文明会不会被AI文明彻底取而代之?

《黑客帝国》中的“母体”(Matrix)

五、终极问题的无厘头答案

《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是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著名科幻小说系列的第一部。
2005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咭片子上映。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发达的文明创造了一台超级打算机,用这台打算机来打算“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
许多年后,打算机给出一个令所有人莫名其妙的答案——42。
人们费解之余,又建造了一台规模更大的超级打算机,来打算为什么宇宙的目的是42。
正是这部小说创造了科幻界一个独一无二的诙谐:宇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42。
这实在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答案,以此来消解宇宙的目的这样一个终极问题所造成的那份沉重和压抑感。
其余,这种无厘头形式的诙谐也每每是一次性的,一旦有第一个人这样做了,再有人随着学就显得无趣了。

连续剖析《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那个关于42的这个诙谐,实际上由此引申出的是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这一终极的哲学问题。

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剧照

在牛顿力学出身后的两百多年里,科学家们一度以为这一理论描述出了全体宇宙的终极真理,却忽略了它的尺度问题。
事实上,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宏不雅观天下,在微不雅观和宇不雅观尺度上都会出错。
进入二十世纪,在宇不雅观尺度上,广义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升级、加强、扩展,可以更普遍的描述宇宙;而量子力学则办理了牛顿力学难以触探到的微不雅观天下的问题。
然而,在黑洞和大爆炸奇点这样的地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理论都涌现了差错。
是否存在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终极理论?

爱因斯坦本人始终相信天下是理性的,相信有秩序上帝的存在,但终极还是失落败在了探求统一场论的道路上。
霍金曾经表示,根据“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终极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上的表述相称专业也相称晦涩,但这一定理却影响深远。
用最粗略的措辞来说,这一定理证明了一个完备的系统内部一定不会同等,由此推论,宇宙作为一个完备的系统,一定不可能用一个同等的理论来统一描述。
在《宇宙的琴弦》这本书里面,作者布莱恩·格林认为弦论可以作为末了的统一场论来描述全体宇宙,但同样也表示说,这样的说法更多只是一种个人的信念,没有办法自我证明。
决定还是非决定,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样的终极问题将连续领导着人类的思考。

在探求终极问题的道路上,《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超级打算机给了我们一个无厘头的答案;比较之下,阿西莫夫的科幻短篇《末了一个问题》为我们呈现了人工智能的最高水平——它成功办理了宇宙的终极问题!
小说基于“热寂说”——“热寂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学推论。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封闭系统总是方向于从有序态向无序态转变。
如果这一定律适用于宇宙,那么宇宙作为一个最大的封闭系统终极会归于最大的无序态,所有物质都将完备均匀分布,全体宇宙成为一个“去世”的状态,那将是宇宙的闭幕。

“热寂说”自觉生之后便一贯像噩梦般挥之不去,是否精确至今仍悬而未决。
《末了一个问题》用极短的篇幅描述了最为波澜壮阔的这样几个画面:人类文明经历了行星文明、恒星文明、星系文明乃至宇宙文明四个等级,与此同时,一台名叫“AC”的打算机也经历了四个等级的升级,但始终无法解答那个终极问题,便是若何才能让宇宙在热寂之后中兴去世复生。
这台打算机算呀算,一贯到全体宇宙都归于一片去世寂,终于有一天,它打算出了可以让宇宙起去世复生的办法,于是它说,“要有光!

(注:《圣经·创世纪》开篇,“1 起初神创造天地。
2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阴郁。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3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在阿西莫夫的《末了一个问题》里,这台叫“AC”的超级打算机终极办理了宇宙热寂的问题,让宇宙起去世复生,成了《圣经》里创造天地的上帝。

著名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阿西莫夫

注:原文首发于澎湃***有戏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