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年夜学:人工智能之于高等教诲其意义如同现代大年夜学的出身_人工智能_时代
CERNET网络中央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
“人工智能对高档教诲的影响,在我看来,其意义犹如十二世纪当代大学在欧洲出身,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根本性变革。”谈及人工智能对高档教诲的影响,清华大学李星教授表示。
“未来,人类究竟要学会与人工智能共生。”他认为,教诲的实质是使人得到学习能力、办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时期,高档教诲仍旧要把握这些实质,以不变应万变。
01人们运用人工智能的思路将会改变《中国教诲网络》
OpenAI推出的ChatGPT,对您有哪些触动和影响?
李星
过去,人类历史便是等待天才的历史。人们等啊等,涌现了牛顿,搞定了微积分、物理学三大定律、经典物理学。又等啊等,等来了爱因斯坦,搞定了相对论。以是在过去几千年里,基本是一个等待天才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天才的涌现,但天才什么时候涌现,怎么涌现,存在很多不愿定性。
虽然在所有生物中,人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跑得最快的,但人类会制造和利用工具。以是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基本取得共识:人类是天下上最厉害的生物。包括在打算机、互联网时期,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由于打算机再厉害,程序还是人编的,人还能掌握它。
但人工智能的涌现冲破了这种笃定。人类意识到,机器未来完备可以超越人,乃至可能比人更聪明。人无论多聪明,他的学习都是有限度的,但人工智能却可以无限地学习。以是我认为,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历史上等待天才的时期闭幕了。
因而,未来人类将要接管这个事实:天下上,将有另一种存在比人类更强了。这对人类的自傲心是非常大的打击。以是我以为,人类必须接管自己的平庸,不必以为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自己主宰。
但人类依然有自己的上风。如果与人工智能比打算速率,大概人类比不过,但人类可以静下心来逐步思考,想得足够深入,终极能办理问题。这大概便是人类的上风所在。
回顾人工智能的出身,我们可以追溯到1956年达特茅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1927-2011)发起,会议调集了许多数学家和科学家,个中就包括贝尔实验室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喷鼻香农(Claude Shannon)。在两个月旁边的韶光里,他们进行了永劫光的头脑风暴会议。参会者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逐步地思考,办理了一些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
《中国教诲网络》
ChatGPT的涌现有一年多了,在这期间您与同行们进行谈论时,大家对付人工智能对社会、教诲的影响是什么样的态度?
李星
我可能是最激进的职员之一。一样平常来说,研究人工智能的人不太关心其对教诲的影响;开会的时候我也和做教诲的同行聊起人工智能,不过做教诲的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是比较少,也不能很清楚地描述其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感到大部分人和商业公司都还在用传统思路去思考人工智能:如用智能接线机器人替代传统手动接线,通过人工智能技能精准布线和线路连接,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如开拓更智能的搜索引擎以及能帮人起草文件的大措辞模型工具。虽然上述对人工智能的运用的确很实用,但人工智能的运用绝不仅限于此。很明显,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显示出的能力,未来人们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路都会改变。
02教诲与科研进入一个完备不同的时期《中国教诲网络》
您以为人工智能时期对教诲,尤其是高档教诲有哪些方面的变革?最大的变革您认为发生在哪个方面?
李星
人工智能时期的到来意义深远,推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变革。在高档教诲领域,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涌现,其意义犹如十二世纪当代大学在欧洲出身,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混沌到有序的根本性变革。
未来当人工智能极速发展,现有大学的组织架构、学科体系、知识构造、传授教化方法完备可能被冲破重修,在我的觉得中,这将会是一个颠覆性、翻天覆地的巨变。
《中国教诲网络》
在您看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科研事情将有什么影响?
李星
未来,在人工智能的赞助下,科学研究将取得重大打破,实现快速发展。前不久,我读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的宣布,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开拓了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中等离子的实时预测,并避免了等离子体撕裂的问题。
项目研究卖力人Egemen Kolement(埃格曼·科莱曼)表示:“通过从过去的实验中学习,而非从物理理论模型中获取信息,人工智能可以制订出终极的掌握策略,实现在真实反应堆中实时支持高功率等离子体保持稳定。”科莱曼课题组的研究学者Azarakhsh Jalalvand(阿吉拉赫什·贾拉万德)表示:“我们并没有向人工智能传授核聚变反应的所有繁芜物理知识,而是见告它,目标是保持高功率反应,要避免撕裂模式不稳定,以及它可以迁徙改变哪些按钮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还只是人工智能给科研带来改变的低级阶段。我预见,未来人工智能对科研范式的改变将是翻天覆地的,这与过去我们得到的履历截然不同。
实际上,Open AI刚推出ChatGPT的时候,我并不看年夜大好人工智能,但我一贯在用它,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利用,乃至试验微调开放源码的模型。这些利用履历给了我很大的震荡,由于它与过去我们提到的人工智能截然不同。当它运用于科研,所迸发出的力量也可能是我们预见不到的。
过去我们一贯认为,做科研必须基于理解,你必须理解透彻了这件事背后的理论,要做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就像我们要发明飞机,就要将空气动力学研究透彻,才能让飞机飞起来。这叫“可阐明性”,然而人工智能完备不按常理出牌,它的代价正好表示在“不可阐明性”上。大略来说,便是它并不懂事物的运行事理,但能做成事。这种觉得就像鸟会飞,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飞起来的。转头来看,这种“不可阐明性”彷佛是不可思议的,但也是更自然的。
以是,以ChatGPT的涌现为界,过去与未来,科研范式将是完备不同的:人们究竟要在理解的根本上做科研?还是用足够多的数据演习人工智能,借用它来做科研?可以说,科研已开始进入了一个完备与过去不同的新的时期。
《中国教诲网络》
这是否也意味着过去我们学的好多东西都派不上用场了?
李星
是的,这将改变很多事情,乃至有点恐怖:人类的很多技能就没有用处了。这让我想到一件事。当年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也做助教,个中一门课是电动力学、讲麦克斯韦方程。美国的本科生很可爱,低声嘀咕说:“真晦气,如果我早生200年就不用学这东西了。”我说:“你太幸运了,如果你再晚生200年,你要学东西恐怕更胆怯。”技能的进步完备能改变教诲。
在人工智能的时期,什么是最主要的?我认为该当是娱乐。Linux之父Linus在其自传《Just for fun》(《只是为了好玩》)中总结道:人类的追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社会秩序(如繁衍),第三是娱乐。人工智能时期,我认为别看它彷佛能取代很多事情,但全体社会而言,大概率大家都会没什么生存压力,繁衍看个人意愿,末了就剩下娱乐。而那些特殊热爱科研的人,会把科研当做娱乐,末了做成了不起的造诣。
有一个笑话是,上世纪初,老财主把儿子送去外洋留学。假期,儿子返国探亲,打网球累得满头大汗。老财主坐在一旁看儿子打球,仆人给老财主扇扇子。溘然,仆人走过去说:“少爷,看给您累的,我来帮您打吧!
”仆人以为少爷打网球太辛劳了,须要代劳,但实在打网球是少爷的兴趣爱好,他乐在个中。未来做科研便是这样,人们喜好它才会去做它,可能看似很辛劳,但实质上是追逐一种乐趣,是一种娱乐。
《中国教诲网络》
人工智能时期,教诲该当看重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李星
要看重通识教诲。人工智能时期,人不仅须要理科思维,也须要文科思维。比如现在,在与ChatGPT交互的时候就要写Prompt(提示),提示工程依赖的是措辞笔墨,这是一种文科能力。因此,未来的教诲不仅须要对学生进行理工科的逻辑演习,还须要对其进行文科的措辞能力演习。措辞学培养人们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这正好是人们和人工智能互换最主要的工具。
我们培养学生,既要培养大聪慧,也要让他们有一些小聪明。这里的大聪慧指的是长于抓紧张抵牾,把握事物的实质,理解基本运行事理。比如,理解体系构造、设计事理,同时通过实践,节制事物的技能细节。节制大聪慧须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人必须在详细的问题上思考、行动得足够深入,才能体会到个中的大聪慧。
而小聪明指的是不按常理出牌,也可以说不走平凡路的灵光一闪。须要办理问题的时候,如果能总结出规律,有了公式,就可以按公式做。然而当总结不出规律的时候,就可以试试小聪明。与人工智能打交道,还得有点小聪明,光按套路出牌的大聪慧就不太管用。
我们不清楚究竟该当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由于它们会随着时期的变革而变革。但只要人具备上述能力,就能随机应变。
《中国教诲网络》
对付大学和西席来说,存在哪些寻衅?怎么去应对这种寻衅?
李星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首位华人名校校长——伯克利大学田长霖教授访问清华大学的时候,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向他提问:“清华大学如何成为天下一流大学?”田长霖说:“很大略,将所有学科都与互联网结合。”这句话很有前瞻性。到现在这个节点,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改一下:将所有学科都与人工智能结合。
至于高档教诲该当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从大聪慧的角度看,要考虑教诲的底层逻辑:究竟须要培养哪些能力,才能使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合格的人才?
在ChatGPT涌现之后,广义来说,会利用人工智能的人,和不会利用人工智能的人,就像读书人和文盲的差异了。未来,所有人终极都要懂得人工智能,要学会与之共生。对付教诲而言,未来一定要教人如何与人工智能共生。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诲和传授教化,就要随机应变。教诲的目的是让人节制做成事情的能力。对付人来说,有些能力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有的能力可被替代。未来,只要善用人工智能,人就不一定须要节制某项技能了。以是对付教诲而言,该当去芜存菁:确实须要让人节制的技能,就该当教。随着时期的变革某些技能逐渐没有利用代价了,就该当淘汰。但学生必须要更加主动思考,如果自己不思考,而是直接交给ChatGPT,复制答案交给老师,这是弗成的,如此一来学生就变成巨婴了。
对付西席来说,该当主动拥抱新技能,主动学习。正如互联网时期,大学的学科要与互联网结合,现在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点,每一门学科都要与人工智能结合。作为西席,该当主动思考:自己的传授教化、科研如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中国教诲网络》
如果给教诲管理机构三个建议,您会提出哪些?
李星
未来将会发生巨变。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未来的教诲一定要基于娱乐,要寓教于乐。我认为有几点很主要:第一,留出空间。教诲要给创造性思维留出空间,培养适应未来须要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才,要给足空间让年轻人自由发挥,才能产生创新。其次,更原谅的教诲。给予学生充分试错的空间,鼓励百花齐放,许可多样性。末了,重视逻辑教诲。要培养年轻人的批驳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许可他们各抒己见、自由思想。
来源:《中国教诲网络》
撰文:陈茜
责编:陈荣
投稿或互助,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