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位于渤海畔的大港油田研制“基于人工智能与云边协同的油井智能调控技能”,实现了“人工查井”向“智能巡检”的变革,获评“202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人工智能技能十大科技进展”。

油气田有了“AI超级大年夜脑”_油井_年夜港 智能写作

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是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一个时期课题,作为行业的核心要素,油井如何变得更“聪明”至关主要。

目前,海内油田主要靠石油工人在油井生产现场进行人工巡检。
无论寒冷酷暑,油井必须担保均匀每8小时1次例行检讨,石油工人须要根据生产操持进行开井、停井等现场操作,事情耗时费力且效率较低。

近年来,数字化手段已经开始为巡井工人减负,实现了远程监测与调控,但由于短缺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及工业级边缘人工智能终端作支撑,使得调控策略的制订与实行仍高度依赖于人工履历,依然不能有效缓解员工劳动强度、降落吨油耗能,难以真正实现精益生产。

与此同时,过去多年,油田逐步向信息化转型,然而引进的软件系统和硬件产品厂商多、产品杂、协议不互通、设备难兼容等弊端开始逐步显现。

针对这些现实困境,大港油田组建起“软件工厂”和“硬件工厂”两个技能团队开始持续研究与实践。
一支由年轻石油技能职员组成的“港信智联”团队,针对油井生产过程中,井况变革跟踪剖析依赖人工履历、巡检及制度调度依赖人工操作、远程调控因安全风险大难以进行等难题,经由5年持续攻关,研发出了基于人工智能与云边协同的油井生产过程智控调控终端。

这套支配在油井口的装备长得像一个“黑匣子”,拥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实行、自适应的超强能力,还耐寒抗热,在零下30℃-70℃的环境下都可以稳定运行。

它有超强兼容能力,可以“读懂”无线载荷、无线电参、无线含水率检测仪、产油量检测仪、多功能电表等井口设备产生的数据
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后,“聪明的大脑”开始自主学习这些来自各个油井的大量数据。
它节制30余种算法及程序,可以同步剖析调控5口油井。
由于对每口井的实时产油量及吨油能耗一目了然,它实时结合阶梯电价及生产操持,精准降落能耗。

井下的各种故障隐患,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项目总监王震说,技能职员把10多年积累的百亿组油井的生产数据和百万级油井工况诊断数据,演习形成20多种定制化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让它可以实时精准识别“供液不敷”“活塞脱出”等14种常见的井下故障,以及“减速箱故障”“齿轮故障”等多种知识趣械故障,给出最佳作业制度优化策略,实现自主智能决策。

以往,收到设备故障等信息后,工人须要赶到现场后才能确认并采纳方法,现在系统可以自动对非常工况下的油井作业制度进行调度,实现一井一策自动实行,即便设备脱网运行也能避免生产事件的发生。

团队卖力人柴公权说,油井智能调控技能及产品从2018年开始研发,先后迭代了10多个版本,从核心版设计、扩展版设计、AI算法演习等多个维度持续精进。
截至目前,已在大港油田累计投产110余口井,工况变革识别有效率大于95%,产液量打算准确率超过90%,成为海内唯一通过CNAS认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油井智能调控类产品。

据统计,由于油井智能调控技能及产品的规模运用,大港油田累计创造并及时处置卡泵、杆断、停井等非常工况100余次,增产降耗效果显著,累计创效600余万元。

石油石化行业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能领悟发展,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石油和化工家当根本高等化、家当链当代化的主要动力。
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试点单位,大港油田正在将人工智能技能与油气勘探领域深度领悟,通过智能优化生产方案,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和本钱的最低化掌握。
目前已完成中小场站无人值守率76%、大站少人值守覆盖率32%。

理解到,大港油田还将在今年9月启用“数智油藏(IRMS)2.0履行方案”,深度推进人工智能运用,进一步打通油藏研究、方案设计与跟踪、油藏管理、工程工艺等方面堵点,在智能设计、智能采油、智能场站及智能问答方面打造人工智能运用示范新场景。

中青报·中青网 胡春艳 通讯员 张敬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