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体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事理概论试题及谜底(全)_成本_美观 文字写作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子、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不雅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成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不雅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续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体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子、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不雅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和社会主义奇迹辅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不雅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续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体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子、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不雅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响工人政治哀求的是()

A、 法国里昂工人叛逆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叛逆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叛逆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成本主义经济危急

C、 成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抵牾运动

D、 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本和实践根本是()

A、 成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叛逆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人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辩证法

B、 历史不雅观

C、 劳动代价论

D、 剩余代价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9、在第一次天下大战中成为东西方抵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天下不雅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办法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办法是精神

D、 无产阶级节制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清闲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根本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天下不雅观和方法论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湛

D、 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空想()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事理的根本方法()

A、 负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统统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D、 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殊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天下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实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玄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响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不雅观和唯心史不雅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天下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不雅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不雅观性和时空的主不雅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玄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不雅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器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解统一的历史条件,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本,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实质的概括和反响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实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疑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抵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实质和征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往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缺点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抵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抵牾紧张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抵牾的普遍性和分外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摈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战胜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构造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不雅观辩证法与客不雅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响与被反响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详细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付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响,这解释(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不雅观的

16.人工智能的涌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浸染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负责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规蹈矩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样平常,从一样平常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剖析与综合C.抽象到详细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详细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天生现实详细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玄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定可(D)

A.事物是客不雅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革发展的D.抵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往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涌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征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生理习气。
这种不雅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玄学的机器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抵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生动易变的

B.内容是生动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一直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革总是掉队于形式的变革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眇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线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线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革的枢纽关头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不雅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办理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性B.客不雅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统统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天下的社会性的客不雅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玄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玄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期间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期间的唯物主义、成本主义期间的唯物主义。

D.机器唯物主义、玄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节制这一精确的哲学理论

B.磨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天下不雅观和人生不雅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A3.C4.C5.D6.B7.B8.C9.C10.D

11.D12.D13.A14.A15.C16.D17.D18.A19.D

20.D21.B22.B23.B24.D25.B26.D27.B

28.D29.B30.D

1.“从物到觉得和思想”与“从思想和觉得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玄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工具化B.客不雅观物质天下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不雅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利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统统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不雅观,见之于客不雅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代价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希望和哀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响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付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能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提高。
”这解释()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解释()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不雅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便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迪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由于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质,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质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履历毫无用途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差异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征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实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履历,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履历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觉得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响形式是()

A.觉得B.知觉C.表象D.剖析

12.对付哲学史上长期辩论不休的唯理论和履历论两大派别的精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精确的,履历论是缺点的

B.履历论是精确的,唯理论是缺点地

C.唯理论和履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履历论都是完备缺点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故意义”是()

A.玄学的不雅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不雅观点

C.诡辩论的不雅观点D.相对主义的不雅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形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差异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利用的工具”的意见是()

A.主不雅观唯心主义B.客不雅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器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履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不雅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不雅观真理论D.玄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不雅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不雅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不雅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不雅观标准

18.“对客不雅观事物的反响即是真理”,这是()

A.稠浊了真理性认识与一样平常认识的缺点不雅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不雅观

C.统统唯物主义的真理不雅观

D.稠浊了真理的客不雅观性与规律客不雅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不雅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不雅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浸染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考验浸染

C.认为认识可以分开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分开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一定归结为诡辩论B.一定归结为疑惑主义

C.一定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该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解释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考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考验真理不须要理论辅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浸染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觉得和思想”与“从思想和觉得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履历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响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详细的。
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不雅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不雅观的,形式是主不雅观的

C.同一工具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详细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主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辅导浸染

D.革命理论终极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不雅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不雅观能动机能力认识事物

B.人们得到感性履历至关主要

C.人们不仅要长于不雅观察事物,而且要长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辅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差异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紧张取决于主不雅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紧张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欲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响了客不雅观事物的实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管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详细性B.客不雅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不雅观上的相对主义,缺点在于()

A.浮夸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浮夸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不雅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工具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根本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茂盛发达的终极源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浸染的成分是()

A.生产办法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成分

2.社会意知趣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续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浸染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浸染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流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成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尺度

B.科学技能是第生平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订的一系列精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解释()

A.经济根本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根本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根本具有积极的能动浸染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根本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根本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能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根本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举动步伐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根本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天下和精神天下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样平常规律是()

A.生产办法内部的抵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本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抵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抵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抵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浸染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前辈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抵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正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乃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浸染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公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不雅观点B.折中主义的不雅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不雅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不雅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本色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不雅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见()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浸染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有时性支配

18.公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缘故原由在于公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示者

C.具有前辈思想D.节制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公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不雅观念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精彩人物的产生()

A.纯粹有时的B.纯粹一定的

C.有时与一定的统一D.有的是有时有的是一定

21.精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剖析方法

C.彻底批驳的革命精神D.通盘否定的剖析方法

22.历史发展是“协力”浸染的结果,这便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成分是繁芜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协力”的一部分

2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4.人口成分在社会发展中的浸染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子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浸染紧张通过()

A.对人的生理本色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构造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样平常性子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一样平常性子是指()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浸染过程

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互换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办法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人类差异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利用工具B.具有宗教崇奉

C.具有措辞笔墨D.具有思想意识

30.社会各种抵牾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抵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根本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

21.B22.C23.A24.C25.D26.C27.B28.D29.A30.A

1.商品的实质成分是()

A.利用代价B.代价C.交流代价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个中详细劳动的浸染是()

A.创造新代价B.创造剩余代价

C.创造必要代价D.创造利用代价

3.社会必要劳动韶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均匀劳动闇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利用代价所须要的劳动韶光,它因此()

A.详细劳动为尺度的B.大略劳动为尺度的

C.繁芜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施等价交流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代价规律B.剩余代价规律

C.竞争规律D.货币流利规律

5.马克思说:“统统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利用代价,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利用代价。
”这句话表明()

A.有利用代价的不一定有代价

B.商品的利用代价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得到利用代价和代价

D.商品是利用代价和代价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低落,同一劳动在单位韶光内创造的()

A.利用代价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代价量增加

B.利用代价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代价量减少

C.代价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代价量增加

D.代价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代价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地皮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精确阐明是()

A.劳动和地皮都是代价的源泉

B.劳动创造利用代价,地皮形成代价

C.劳动是创造代价的外部条件,地皮是代价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利用代价与代价的抵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成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代价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浸染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代价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详细劳动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D.成本主义生产办法

11.商品生产者要得到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韶光即是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韶光

B.个别劳动韶光即是社会必要劳动韶光

C.个别劳动韶光大于社会必要劳动韶光

D.个别劳动韶光小于社会必要劳动韶光

12.精确认识代价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利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成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代价学说D.均匀利润学说

13.货币之以是能实行代价尺度的职能,是由于()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代价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代价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不雅观念上的货币

14.成本集中的办法是()

A.成本积聚和成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代价的成本化

C.竞争和信用D.大略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成本主义地租是()

A.均匀利润转化来的B.逾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成本是一种运动,成本循环是从()

A.成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成本的运动

B.成本运动的速率方面研究成本的运动

C.成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成本的运动

D.成本运动的抵牾性方面研究成本的运动

17.成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家当成本、商业成本、借贷成本B.固定成本、流动成本、生产成本

C.货币成本、生产成本、商品成本D.不变成本、可变成本、流利成本

18.成本主义经济危急的本色是()

A.生产过剩的危急B.生产不敷的危急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急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急

19.成本主义经济危急呈现出周期性的缘故原由在于()

A.成本主义基本抵牾B.成本主义基本抵牾运动的特点

C.成本主义的基本抵牾周期性D.成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列实物形态的成本中,同时属于生产成本、不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是()

A.质料和燃料B.赞助材料

C.机器设备D.商业举动步伐

21.家当成本划分为货币成本、生产成本、商品成本的依据是成本各个部分()

A.在代价增殖过程中的浸染不同B.代价周转办法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成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代价量和提高年剩余代价率,根本是由于()

A.预支的成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浸染的可变成本增加了

D.流利对生产的反浸染D.剩余代价率提高了

()

23.最光鲜表示成本主义国家本色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

24.成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

25.美国采纳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个中立法权属于()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审查院

26.成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本色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欲望和哀求

C.折衷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抵牾的主要方法

D.公民当家作主

27.成本主义政党制度的本色是()

A.许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许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成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成本主义性子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B 6.A 7.D 8.C 9.D 10.A 1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B 23.A

24.B 25.A 26.C 27.D 28.C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天下大战后,发达成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人国家垄断成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成本主义国家确当局担当调控国家宏不雅观经济的主要职能

B.国家垄断成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主要的经济部门实施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成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海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成本主义私人霸占制之间抵牾发展的结果

3.当代成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紧张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B.稠浊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天下大战后,发达成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涌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稠浊联合企业

5.金融成本是由()

A.家当成本和商业成本领悟或稠浊成长而成的

B.银行成本的工业成本领悟或稠浊成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成本和垄断的工业成本领悟或稠浊成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成本和银行成本领悟或稠浊成长而成的

6.在垄断成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成本是()

A.工业成本B.农业成本

C.银行成本D.金融成本

7.在垄断成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色中最根本的特色是()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成本输出具有主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天下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成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成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成本代替工业成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成本主义发展的根本是()

A.国有垄断成本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成本D.成本输出

10.国家垄断成本主义的发展()

A.改变了经济的成本主义性子B.符合垄断成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成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成本主义的根本

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办法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节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办法

12.国家垄断成本主义是()

A.肃清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成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成本相互分离的垄断成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成本领悟在一起的垄断成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成分的垄断成本主义

13.第二次天下大战后,国家垄断成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A.发展缓慢不稳定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国家垄断成本主义的宏不雅观管理和调节表示的是()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国家垄断成本主义的形式中,最紧张、最主要的形式是()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6.垄断成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操持化”()

A.可以从根本上办理成本主义基本抵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成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肃清成本主义经济危急

17.国家垄断成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A.使垄断成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结束的趋势

B.使垄断成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结束状态

C.使垄断成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抵牾缓和,但却使这些抵牾进一步加深和繁芜化

18.垄断成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紧张借助于()

A.“代理制”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D.“参与制”

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天下产生了()

A.国家垄断成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成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

20.经济环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根本是()

A.新科技革命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21.经济环球化的本色决定了它的发展一定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成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2.下列不属于经济环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市场经济成为环球经济系统编制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浸染增强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经济环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A.从天下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B.降落其生产本钱

C.扩大了贸易逆差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掌握

24.经济环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悲观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丢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代价大量流失落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25.成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操持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操持经济

C.操持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成本主义私有制

26.成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A.寄生的成本主义B.腐烂的成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成本主义D.过渡的成本主义

27.国家垄断成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操持化

28.精确认识成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A.否定成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统改良

B.对成本主义采纳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成本主义社会中反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成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29.成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A.垄断成本主义B.国家垄断成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

30.国家垄断成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办理了垄断成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抵牾

B.改变了成本主义私有制的性子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同等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D 3.C 4.D 5.C 6.D 7.C 8.A 9.C 10.B 11.C 12.C

13.B 14.C 15.B 16.B 17.D 18.D 19.B 20.C 21.B 22.D 23.C

24.D 25.D 26.D 27.A 28.C 29.B 30.D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均匀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根本是()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不雅观和剩余代价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

A.《***宣言》的揭橥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色是坚持()

A.马克思主义的辅导B.***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方向

5.培植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A.消灭剥削、肃清两极分解,终极达到共同富余

B.实施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的领导

D.弹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6.“民主社会主义”本色上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成本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7.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

8.无产阶级攫取国家政权的终极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实现共产主义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9.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不雅观点的依据是()

A.无产阶级是最前辈、最革命的阶级的事理

B.帝国主义时期成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成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成本主义一定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的规律

10.下列不雅观点中,缺点的是()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期间

B.社会主义一定取代成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成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弯曲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多少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成本主义一定灭亡的命运

11.成本主义一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紧张依据是()

A.当代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和觉醒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全体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抵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D.生产的社会化与成本主义私人霸占制之间的抵牾

12.无产阶级革命之以是能取得胜利,其根本担保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确领导B.取得国家政权

C.公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3.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国家政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D.农人问题

1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理论斗争B.议会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

15,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条件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16.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解释了()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紧张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相互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17.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成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1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国家政权

C.生产资料公有制D.唯物史不雅观

19.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色,便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节制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弹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毁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培植

20.经济文化相对掉队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成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其根本缘故原由是()

A.革命的客不雅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经济文化相对掉队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C.它因此高度社会化的成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

命的物质条件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成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2.C3.A 4.C5.A6.B7.A8.C9.B10.D

11.D12.A13.B 14.D 15.A 16.B 17.C 18.A 19.A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