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智能大赏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人工智能大赏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有无哲学意义上的逻辑区别

“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有无哲学意义上的逻辑区别,人工智能获奖 科技快讯

人脑是从大自然进化来的,从来没有脱离开自然界,所以天生就能够感知和认识大自然的存在和现象。自然智能使人类能够认识、分类和利用环境。人工智能简称AI,它专指现在盛行的、根据算法建立的某种技术智能。人脑智能是人类长期进化和积累来的生物和社会智能。从生物性来说,它来自大脑的功能,具体来讲是包括神经元的大脑结构。这属于生物学的内容,我不细说了。

讲这个就要撇清我国古人的一个误解。古人讲“心之官则思”,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心”当作思想感情的来源;到后来王阳明讲的心学,也是从“心”里去格物致知。西学进来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的。不过,这个也说明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人的智能是从身体器官萌发出来的,是自然智能和生物智能,所以这其中也包含了进步思想在这里。

人类的自然智能适用的是生物逻辑和社会逻辑,其主要特点是生物进化选择和社会选择。 人工智能适用技术逻辑。其遵循的主要是数理逻辑和仿生逻辑。符号逻辑学派至今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学派。数理逻辑很好理解,现在很多这些著述。

仿生逻辑是什么,因为还没有这个学科,所以大家还不太清楚。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是人类人工智能的开始,它的主要发起人麦卡锡和明斯基都是1927年生人。与会者中还有更多生于1927年的科学家。按照中国观点,他们都属兔,都“跑得快”,而且在生肖顺序中排第四。这似乎表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相“似”性特点,源于人工智能是仿生学的。这个说法你觉得庸俗吗?

我再解释一下,人工智能的仿生逻辑是指它需要解析生物体的特异性,在仿生机器内建立生物传感、生物逻辑,以模拟出生物体独特、唯一的功能。人工智能的仿生性质并不限于仿智方面,几乎包括人类身体的完整功能,甚至包含性爱和情感交互能力,以后还包括机器人的繁殖。目前人工智能是靠在机器内建立类似于身体结构的电子元器件连接,以模拟生物功能来输出我们需要的数据和服务。

人类智能也罢、人脑智能也罢、自然智能也罢,都是和人工智能形成对照的。两者之间存在哲学意义上的区别。从古希腊的哲学本原论来说,人类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唯一来源,人工智能是人类生物智能和社会智能的延伸,却也包含了对生物智能和社会智能的辩证否定。

那么它否定了什么呢?这种否定性主要针对人类的生老病死苦,也就是自然智能的不完美。所以,人工智能能够对人类智能适用辨证法,这是今后它得以进步的哲学保证。同时,人类智能的选择性仍然决定着人工智能的进程,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也适用辨证否定的法则。虽然双向都适用辩证法,但是其含义却不一样。

如果从哲学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最大区别在于能动性,人工智能不存在能动性,特别是人类才有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上的能动性是指主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反应的能力。无机物和植物(极个别捕食类除外)完全没有能动性,动物开始有能动性。食肉类的捕食还是食草类的逃避,都是能动性的体现。你在走廊上遇到一堆家俱,它们是不会自己让开的。但如果遇到一条狗,它会选择闪开或者后退,这就是能动性。

但是,动物的能动性受趋乐避苦的本能支配。心理学家作过实验,将白鼠的头骨剖开,用电极插入大脑的酬赏中心,开关连在白鼠的脚上。白鼠只要一踩,就有电流刺激酬赏中心,产生快感。在这个实验里,白鼠可以一直踩到累死为止。也就是说,它不能区别眼前的快乐与远期的威胁。

刚出生婴儿也只有动物的能动性,他们哭闹时完全不分场合,也不能自己寻找食物。慢慢地,婴儿开始学会根据不同场合作出不同反应,从这里出发逐渐形成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既不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定向能力,就是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能力。我们打开手机导航,输入出发点和终点,导航会自动形成路线。但是导航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那个终点,那是人类完成的定向。

人类最简单的定向能力从生理需要出发,这一点人工智能可能还会模拟。比如通过手环检测一个人的血糖、含水量等,推算出他会饿,会渴。但是复杂的定向都涉及价值观,涉及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这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完全不涉及的领域。

一个人追求什么,反对什么,保护什么,拒绝什么,现在只能由他自己决定。人工智能只能完成这些决定。这是人工智能与天然智能(人类智能)最大的区别。

到此,大家对人工智能大赏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人工智能大赏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