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频繁登场:上海洋山港已实现机器人装卸;低级法律文书、部分***稿、论文写作的机器人代劳已经实现;IBM开拓的肿瘤专家机器人,考过了美国执业医师资格……有人预言,未来20年,机器人将废掉70%的事情:小说家、年夜夫、状师、司帐、建筑师、***编辑、同声翻译、教练……

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文学 机械人写诗该“赞”照样“怼”_机械人_诗人 智能助手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活,正在被人工智能接手。
机器墨客小冰早已出版诗集《阳光失落了玻璃窗》。
九歌、稻喷鼻香老农等作诗机已经得到承认与实战运用。
“谷臻小简”,一个能以闪电般速率读完几百万字并理解感情的人工智能文学编辑,已经年年提交主要的AI阅读榜。
小说家已经与机器写手展开深度学习的互助,陈楸帆与AI合写的短篇小说《恐怖机器》已经揭橥。

我们这里关心的问题如下:

一是文学的学习问题。
文学家须要学习,但文学家的大脑远不及机器人的“大脑”。
机器人可以轻易贮存数千万条诗歌、意象、语汇,以及无数精良剧本的繁芜构造及小说的叙事模式与感情节奏,然后根据一定的算法,或洗手不干,或点铁成金。
机器人深度学习能力是人类的百倍速,国棋可做到“旁边手对弈”、三天490万局、自行纠错升级。
文学的学习办法会发生重大改变。

二是文学的写作问题。
中国诗歌是高度技艺化、文体化的艺术。
诗体、诗格、格律、意象、类型、题材、风格、措辞模式等,都有套路可寻。
换言之,客不雅观决定的成分霸占相称重的位置。
如果根据大数据及其变量,同时根据它的自行参悟,从逻辑上说,在风格变革上,不难超过人类。
想象再来一番同题写作,如“登慈恩寺大雁塔”或“早朝大明宫”“前后出塞”,机器人不一定写不过杜甫、岑参、王维。
风格体系、创作技艺、评价标准等,也将有极大的改变。
有人认为文学是创作,标准是会变革的。
但是,且不谈机器人能否终将有奇思妙想的创作,首先不能不承认文学也是“制作”,是工艺活,有大量手艺的元素,因而技能上高难度的创作,机器人有上风。
又有人认为机器人只会被动接管已有的标准。
但是想一想“万花筒”就不难解白,一旦可用于变量的题材与手腕成几十倍增加,机器人打破陈规陋习、自主新的标准,就完备不成问题。

三是文学的阅读问题。
机器人剖析力强,遐想力强,辨伪力强,文学剖析细读演习逐渐成为不必要,那么人的文学素养如何取得?

四是文学的私密性。
万物联网建成,每时每刻,每事每声,每一个表情和动作,无不被终端记录,上传入云,统统联接,统统存贮,一个零私密的天下,哪有本日诗歌注释家辛劳创造的今典?

五是人机共存。
就算机器不能完备替代人,而人机领悟,机器助力于墨客,岂非为虎傅翼?然而如何认定一个墨客的精良与否?人机如何共处?人的位置在哪里?如何理解乃至参与创造机器人的写作新伦理?机器人是否终极取代人类写作?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机器人的好处与恐怖究竟在哪里?

为什么要辩论机器人写诗?不是猎奇,由于早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也不是辩论,人工智能会写诗,已经是事实了。
只是写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实在写得好不好不须要辩论,由于肯定没有真正的墨客写得好,但得承认它会不断学习进步。
那么,我们关心的真正问题是,人工智能写诗这件事,将来或正在到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是什么?譬如:

机器人写诗将来不一定会超过一流大墨客,但无疑会超过大部分墨客。
墨客这个身份会不会消逝?诗歌乃至文学的代价会不会改变?

人工智能无疑比人写得快。
山水诗、饯别诗、饮宴诗、咏古诗、题画诗等快诗的涌现,会不会改变某些主要关系,如人与艺术品的关系,人与山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人机领悟将成为一大趋势,人机关系会不会颠倒,机器来宰制人的意识?

我们的题目是:《李白很生气,人工智能会写诗?》大概,题目该当改为《人工智能会写诗,祸兮?福兮?》。

我们不是向大家奉告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文学这一事实,而是为了引发更深入的科技与人文的思考,关心文化与思想的生态。
将来与现在,哪些主要的变革正在到来,而面临这些寻衅,我们该当早做准备。

(作者:胡晓明,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