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美术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中,有一位叫夏语冰。
毕业前夕,夏语冰的画作同其他同学的作品一道,参加了中心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能写诗会画画能作曲……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力也要被AI取代了?_人工智能_艺术 AI快讯

夏语冰的作品,得到了中心美院老师们的高度肯定。
该校的邱志杰教授专门为她的作品写下一大段褒扬的评语。
另一位教授,受夏语冰作品的启示,还专门为她创作了一段音乐。

6月15日,夏语冰将赴杭州参加跨界艺术展览;7月5日,夏语冰将以画家身份在中心美术学院举办个人作品展。

不过,夏语冰并非现实中的真人。
她是微软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
这款在微软内部被叫作“小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被培养学习绘画已经22个月。
从刚开始画得很丑,到逐步提升,小冰作为一个“画家”发展的过程,就像追求艺术的人类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痛楚、艰辛的过程。
经由22个月的学习培养,小冰的绘画作品,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才被破格批准化名“夏语冰”参加中心美院研究生的毕业画展。

在过去两年的人工智能的风潮下,人们除了目睹小冰作的画,欣赏了小冰写的诗,听到了谷歌开拓的人工智能机器人Magenta创作的歌曲……艺术,这块传统上被认为是人类聪慧金字塔尖的领域也要被AI(人工智能)盘踞了吗?

1.写诗绘画样样精通

“孤陈的城市在永夜中埋葬/他们影象着最俏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
发布于两年前的人工智能“少女墨客”小冰,经由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
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10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

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谈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创造作者是个机器人。
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落了玻璃窗》。

“少女墨客”小冰“出道”后,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谈论,由于这跟AlphaGo打败柯洁还不一样。
下棋实质上便是一个通过海量大数据和超强打算能力求落子最优解的过程,还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但文艺创作完备是一个创造性的事情,而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一向被视为由“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分水岭。

据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小冰项目卖力人李笛先容,为了达成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墨客的当代诗,被演习了超过10000次。
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不过,诗歌界对此并未给出好评。
比如,墨客于坚就认为小冰的所谓写作只是个措辞游戏,“无论输出多少句子都算不得真诗,由于真诗是有灵性的”。

如果说“墨客”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笔墨的统计和打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绪打算框架。
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绪引发。
这个模型有两个非常光鲜的特点:会大量利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其余一种风格重新天生,而是哀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引发人工智能进行新的创作。
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拓都是环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
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拓。
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观点,哀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
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纯挚的IQ开始向“IQ+EQ”演化。
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聪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绪。
艺术是人类情绪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绪,并且能够依赖情绪引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占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寻衅。

2.离人类的水平还有点远

不可否认,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
由于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不雅观天下的认识,是其主不雅观情绪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色便是情绪化。
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绪引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旧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办法不能称为情绪化的艺术创作。
国外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称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由于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不雅观情绪上的“一时难以接管”,由于在人工智能时期,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末了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成绩”,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称长一段韶光内,仍旧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不雅观察会创造,那些作品仍旧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
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全,乃至过于抽象。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表示在生理层面。
在未来相称长一段韶光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
人们须要通过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绪,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面对争议以及各类“不看好”,人工智能的开拓者们显得有些无奈。
“无论是‘少女墨客’小冰,还是‘画家’小冰,从一开始,我们就把它当作一款产品看待,我们从未想过,要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顶级艺术家进行PK,以证明谁的水平更高。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奇迹部总经理徐元春坦言,现在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能力,仍存在较大局限性,但他也呼吁人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工智能创作,希望“让子弹飞一会”,多给人工智能一些发展的空间。

3.艺术家不应一味排斥而应加以利用

人工智能对付人类生存现实根本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
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利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本日,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故意义的。

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天下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是否原来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事情,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些问题,只有交给韶光来回答。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寻衅,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期,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赖影象与练习就可以节制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代价的,险些一定可以由机器完成。
最表示人的综合本色的技能,比如人对付繁芜系统的综合剖析、决策能力,对付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绪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期最有代价,也是最不随意马虎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能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韶光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剖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天下增长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比如,小冰的绘画能力所瞄准的落地场景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
李笛先容,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为根本,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互助开拓了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
该平台可以不重样设计出1026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
其余,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63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2800多小时的节目。

无论是本日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都供应了多种可能性。
只管对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作褒贬不一,但无论文艺家还是人工智能的开拓者,在一点上是有共识的,那便是:艺术家要保存人类的创造力。

(光明日报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