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异军突起中小学若何接招?_人工智能_教师
近日,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内,一条由人工智能搭建的“数码桥梁”在学生们面前铺陈开来。西席利用游戏化和图形化的方法,为学生们展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知识,原来抽象的传授教化内容在游戏化的传授教化中变得生动活泼。
随着信息技能的发展,人工智能融入社会各行业和百姓生活中,中小学也掀起了一波“人工智能热”。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与人工智能干系的议案、提案,建议发展教诲科技。“人工智能+教诲”的话题日渐成为中小学校长和教诲专家谈论的焦点。那么,人工智能进校园,会给中小学教诲带来哪些机遇和寻衅?
人工智能+课程 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近年来,天下各国环绕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十分激烈。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诲,提升青少年科技信息素养,更是各国教诲关注的焦点。
科技信息素养是信息时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不少国家,科技信息技能教诲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信息化技能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如,英国在2013年发布国家打算课程标准;美国则在2016年由打算机科学西席协会研制了“K-12打算机科学课程标准”等。
2017年5月,***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履行全民智能教诲项目,在中小学校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推广编程教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传授教化软件、游戏的开拓和推广,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科学家参与人工智能科普。教诲部最新发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也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列入个中。
通过科技教诲提升学生科技信息素养,成为学校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主要支点。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央举办的会上,教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道:“人工智能等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都哀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培养起承担民族复兴大任一代新人的历史任务。”
随着新技能的更新迭代,科技教诲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北京大学教诲学院教诲技能系主任尚俊杰认为,促进科技教诲的最好方法是“用科技”,人工智能的崛起,让科技教诲为虎傅翼。“不丢脸到,游戏化、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技能在科技教诲中的利用都增强了学生的上课体验与利用效果。”
目前,北京市多所中小学都开设了人工智能干系课程。如,北京教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为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共设置了75门课程,个中包括引进STEAM教诲(包括机器人教诲、编程教诲以及3D打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人工智能+教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也重在提高学生的“情商”。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丁凤良希望通过相应课程,帮助将来从事人工智能干系事情的学生,从小就造就出一颗爱护地球、爱护他人的心。
人工智能+西席 增加西席发展“软实力”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的STEAM编程课开课时,曾涌现这样一幕:由于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争相报名上课,结果课程饱满,完备“供不应求”,不少没选上课的学生失落望而归。
据理解,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的人工智能干系课程并不多,而且课程难度不高。而短缺能够胜任干系课程的西席,是其紧张缘故原由。
在此背景下,培植一支能够胜任人工智能干系课程的西席军队,也提上了中小学校长的日程表。
2月初,教诲部西席事情司发布的《教诲部西席事情司2018年事情要点》也启动了“人工高智能+西席军队培植行动”操持,应对新技能变革,探索信息技能、人工智能等支持西席决策、西席教诲、教诲传授教化、精准***的新路径。
“人工智能+教诲”给学生带来了改变,西席作为课程设计者和直接施教者,也要随之作出调度。相较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中国教诲学会监事长、教诲部中国西席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杨春茂更为关注人工智能时期下西席的专业发展。他认为,人工智能新时期,“教什么、怎么教”对西席军队培植提出了新寻衅。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和手段,也将会颠覆学校传统的传授教化不雅观念。民进中心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未来教诲将欢迎“人机共教”新时期。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传统教室将发生转变,“未来的西席,会从现在大量重复性和啰嗦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要娴熟地利用智能机器人,获取教诲资源,利用数据处理技能,剖析传授教化案例和化解问题”。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能、如何设计干系课程内容等问题相继而来,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哀求。编程猫联合创始人李天驰认为,首先应从师范类院校动手,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出一批有本色、能传授教化的人工智能课西席。“芬兰、美国等国家,人工智能教诲都是从西席抓起。”此外,他建议学校校长在帮助西席升级不雅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搭建相应的互换平台,提升西席科技教诲水平。
人工智能+学校 共享优质教诲资源
人工智能时期,互联网技能与教诲的关系更为紧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能,可以为教诲做事,不仅能让优质的科技教诲各处着花,而且能有效办理教诲公正和质量兼顾的问题。
当前,北京市一些资源较为丰硕的学校正在探索科技教诲课程资源的共享形式。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为例,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能协会以及清华大学等共建了10个科学实验室,用于开展科技教诲。而这些实验室的资源也被搬到了线上,供更多学校利用,为短缺课程资源和科技西席资源的学校供应了普惠性做事。
中国教诲技能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认为,科技教诲的平台培植应该要有“大资源”观点。“不要关起门来做一个小小的平台,平台是开放的,平台底层数据必须是打通的,由于有偿利用优质教诲资源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中国教诲报 李萍 演习生 辛明)
《中国教诲报》2018年04月04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